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首先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区别。因此,妄图改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方向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代表人物,便自然而然地把斗争的锋芒首先集中在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鼓吹私有化上。现在,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私有化鼓吹者的一些所谓“理论根据”。“公有制束缚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私有化能够实现高效率。”这是私有化论者的一条最主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它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从而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放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然陷入资本主义泥坑。在基本制度层次上不问姓“社”姓“资”,客观上是会导致资本主义化的。赞同“趋同论”、“交融论”的人,往往只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某些共性,而抹杀了两种社会形态在基本制度方面的对立性。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参与经济全球化、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这与社会制度的趋同、交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了。民主社会主义是进行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战后,西方部分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与东方共产主义世界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基本差别将逐步缩小以致消除,提出了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趋同论”或“融合论”,公然宣称:“西方资本主义将受到社会民主党式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即社会主义政策——引者著)的‘驯化’,而共产主义则趋于更加承认自己的那一套不行,偷偷地采取资本主义的市场制以及政治上逐步自由化,只是放不下意识形态的面子。”从他们论述趋同的范围看,各种观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索罗金  相似文献   

4.
“趋同论”的思想最早由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提出。1961年,荷兰经济学家扬·廷贝根明确提出“趋同论”概念。它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彼此接近,进而建立起一个在社会本质上同一的混合化社会的必然性。“趋同论”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其自身也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变体和流  相似文献   

5.
近一个时期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已经超出了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逐步向亚、非、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扩展,甚至渗透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一种“趋同论”的错误倾向,这就是盲目推崇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最终是要走到一起的。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真的能够趋同吗?回答是否定的。一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提出的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和模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有些人借经济体制改革之名,极力鼓吹在我国搞私有化。私有化都有哪些论点?它们错误的实质是什么?现将近来一些期刊上针对私有化观点的批驳综述如下:一、驳“产权改革论”有人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名义上人人所有,实际人人皆无”。对于这种观点,有人撰文指出,它抹杀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照搬西方产权理论特别是科斯定理,是完全错误的。1、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制是不同于私人产权制度的新型产权静度,其本质特点就是全国人民这个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2、从我国对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法律规定、收益归属是否明确、产权所有者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少数青年学生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困惑或混乱。如价值观上,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价值,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政治观上,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趋同论”。对待个人、集体、国家利益态度上,认为现在搞市场经  相似文献   

8.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趋同”的论据,主要的和最具有欺骗性的有三条:第一条,生产资料方面,资本主义不再是单纯的私人经济,社会主义亦不再是单纯的公有制。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加部分公有,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加部分私有,因而所有制已相互“趋同”;第二条,经济计划与管理,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加计划调节,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加市场调节,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使两种经济制度相互接近;第三条,分配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收入均等化”为目标的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9.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中,“两种制度趋同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对“两种制度趋同论”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两种经济制度“趋同论”,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将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的理论。它一出笼就被西方国家政界、理论界、新闻界广泛宣  相似文献   

11.
“趋同论”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似乎又热闹了起来,特别是最近一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同论”也在不断地升温。据调查,持“趋同论”观点的人数在高校青年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一是关于“跨越思想”的内涵,主要有“苦难跨越论”、“制度跨越论”和“阶段跨越论”三种观点;二是关于“跨越思想”的理论性质,主要有“设想论”和“推导论”二种观点;三是关于实现跨越的条件,主要“具体条件论”和“一般条件论”二种观点;四是关于“跨越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没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跨越思想”的科学性证实.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主要有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曾经指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恩格斯写下这些话的时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和亚洲先后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西方有的未来学家称,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趋同”。而在社会主义运动内部,正有人在寻找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空想成份”,有人甚至或明或暗地主张改革实际上就是走向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严格说来,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正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正确的选择如果现在来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天下大乱.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现在之所以存在“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模糊认识。一个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差”一是两者在起点的“时间差”即我国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起步二、三百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大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淡化论”应当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化意识形态论"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核心是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提供辩护和论证."淡化意识形态论"危害极大,导致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功能、思想整合功能弱化,动摇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以及现有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必须坚决反对和批判"淡化论"、"终结论",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一个新的角度,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本质与其特征、特色之间的不同,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力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论之间的差异,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体现了其创造性和科学性。 一、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定中,体现了创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疑惑,他们提出: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公有制,而这样下去不就成了私有化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就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吗?显然,要推动改革继续深入,就不能不对这种公有与私有关系的疑惑加以澄清。 上述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公有与私有,两者是绝对对立的;公有好,  相似文献   

18.
吴雄丞 《求实》2002,4(11):22-24
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历史未来走向问题的看法不外乎三种 :“永恒论”、“趋同论”和“取代论” ,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 ,社会主义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发展 ,“取代论”是当之无愧的真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必将会走出低谷 ,出现全面的复兴与高涨 ;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当前和今后新的实践中 ,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回答新课题 ,提出新思想 ,从而得到新发展。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并无多大争论。但是,在如何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涵义,以及阐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着重大的意见分歧。学术界有些同志只讲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的一面,而忽视或者否认两者之间对立的另一面。近年来,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论”,(或称“相容论”或“趋同论”)甚为盛行。我们认为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而且给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造成了沉重打击,时至今日,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世界社会主义,尽管尚未完全走出低潮,但毕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发展。此次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日渐衰落和社会主义的逐步复兴雄辩地表明:一些西方学者所倡导的"终结"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终结论"。一、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粉碎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