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征中,由于张国焘右倾分裂错误的危害,党的事业处于非常危机的关头。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妥当的斗争策略,才奇迹般地摆脱了这场危机,并最终实现了我党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长征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也是一个危机管理的过程。80年前,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胜利,与党和红军成功开展了危机信息情报管理密不可分。长征途中,党和红军的危机信息情报管理主要是建立高效的信息情报管理机制、建设专门的信息情报人才队伍、建成全方位的信息情报收集渠道。  相似文献   

3.
孙国林 《党史文汇》2006,(10):11-14
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战略大转移,是毛泽东从逆境转向顺境的一段终生难忘的人生旅程.他的智慧、才华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熠然彰显,并为世人所称颂.长征胜利之后,特别是20世纪的40年代,毛泽东经常回头看长征.由于他是长征的亲历者、指挥者,又是党的领袖,所以能以与众不同的眼光、角度和语言,对长征发表许多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6,(8)
长征途中,为了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危机,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会议。俄界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最终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北上陕甘的任务和今后的战略方针,为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做出了红军组织问题上的调整,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保存了革命力量。俄界会议为挽救长征以来党和红军的第二次严重危机,和赢得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我们在纪念7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在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视野中,长征具有独特的地位。由于长征和长征精神的无穷魅力,不同国籍、不同行业的人以各种方式重走长征路。重走长征路意义深远,深化了对长征历史的认识,传承了伟大长征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永恒精神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路方法启迪。  相似文献   

7.
崔军 《党史纵览》2006,(9):21-24
长征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前,时任中央局秘书长的邓颖超就由于工作劳累、缺乏营养而得了肺结核,经常大块吐血.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邓颖超向组织上要求留在江西根据地,一方面养病,一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组织上决定让她跟着队伍走,组织原则性极强的邓颖超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宋伦 《党史纵览》2002,(9):23-24
1913年5月,张太生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官田乡西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及长征途中,由于张太生以大无畏的精神奋勇杀敌且表现灵活机智,遂被逐级提拔为班长、排长、连长.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张太生已经成长为团参谋长了.  相似文献   

9.
林卫国 《党史文汇》2006,(10):30-31
中共高级干部中的长征亲历者,用文艺手段来描述长征的,以散文、诗歌居多,美术极少.人们一般只知道,黄镇在长征途中曾用简陋的工具,画了许多宣传画、写生画和漫画,幸存的24幅后来以《长征画集》出版.而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全国侨联名誉主席的廖承志也曾用画笔描绘长征,则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一 1964年9月,红军长征30周年前一年,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接到了全军许多文艺单位的约稿,希望他能写一部有关长征的文艺作品.大家向肖华约稿并非偶然,因为爱好写作的肖华此前也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长征"搬上舞台.早在1958年夏,他偶然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如获至宝,便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尽管他本人也一直打算创作一部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落笔.此时,长征已过去了30年,正在杭州疗养的肖华想,该是实现这个心愿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与同时期的世界经济危机、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相比,长征以自己的鲜明特色对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70年前,为了挽救革命的危机,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那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没有它;中国革命不会取得胜利,新中国也不会诞生。而那些在长征中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艰苦战斗的老红军们,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天津市,还有22名老红军健在。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市委老干部局的有关同志和本刊记者对这些老红军进行了走访。倾听他们追忆那动人的长征故事。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起,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先后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漫漫征程。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的各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也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关于长征精神的内涵,中央已经有了权威而准确的概括。同时我们看到,长征精神既是宏观的,也是具象的。在红军长征期间和长征胜利80年来,以长征精神为根本,以长征中党和红军将士的艰苦斗争及几十年来长征后人的传承发扬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长征子精神"。它们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长征精神在纵向上的延伸和横向上的拓展,并赋予长征精神以具体内涵和时代风  相似文献   

16.
关于长征方面的著作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对研究党史、教育后人、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有些作品有不严谨之处.以2006年8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李庆山著《大长征》为例,粗读之后发现该书有几个令人感到疑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推动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长征的胜利,不仅使党和红军从危机中获得了新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8.
宗帅 《党史文苑》2014,(7):49-52
正在万里长征路上,迈着坚定步伐执著向前的既有党和军队的各级领导人,也有普通的战士,还更有当时已负有盛名的文化名人。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名人以亲历者的眼光和笔触彰显了长征的文化价值,强化了长征作为政治转折和军事改变的历史意义,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树立了光辉的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19.
陈锡联 《党史天地》2006,(10):52-57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和中央红军长征一样,历尽艰难,波澜壮阔。其英勇壮举和先北上、后南下、复北上的曲折经历,惊天地泣鬼神!作为个人的回忆,由于年代久远,好多事情记不清了,有的忘掉了,这里只说说我记忆所及的长征中的一些情况。强渡嘉陵江战役开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为中央红军长征开展先遣行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由于敌人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的进攻,苏区反“围剿”的形势已十分紧张,东线和北线战场吃紧,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福建军区及其所属的地方红军独立第七团、独立第八团和独立第九团相继采取军事行动,以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即将开始的长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