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系统。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全国党代会、中央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从思想上对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清算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建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的构建,无不与历次中共全国党代会、中央全会有着密切关联。中共全国党代会、中央全会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的必经环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并加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因此,中共全国党代会、中央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要素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党的十七大以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中共党史人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学科建设这六个方面,对这一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以期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协同性。从静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从动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实践具有协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具有协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进步具有协同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要求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巨大发展的30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是30年来中国共产党首要的成功经验.此外,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新时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法宝,坚持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实践路径,改革创新精神是新时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互动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通过大众化得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大众化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大众化直接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时代化保持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迫切要求;当代世界潮流和趋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构成极大压力。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转变理论思维,改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感染、凝聚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建设;坚持现代化方向,着眼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古田会议决议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一次总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启示:反对主观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许多历史经验,其中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积极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分别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层面的概念,这些界定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大体上要经历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期和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中国文化和实现转换者,三者的相互作用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本松 《唯实》2007,1(1):22-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宝红  赵文 《探索》2006,2(3):22-2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标志,它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严整性,要求对它进行整体性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当前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之所以适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宣传普及的实践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又是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缺少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的保证。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实践中,共同促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线,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科学破解了时代的主题,这样才能成功完成历史赋予的根本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动态过程,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相互交融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许多历史经验,其中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积极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内在要求.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视域.从文化视域切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维度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实践指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贯穿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给予了界定。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追求的哲学基础,其中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主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这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