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青少年的公共精神,既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当代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公共精神现状堪忧,基于这一现实,必须加强其公共精神的培育。本文在阐述加强当代青少年公共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公共精神缺失现状,并就培育青少年公共精神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程小强 《学理论》2009,(31):208-20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宽容精神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立足教育,从教育制度自身内蕴的宽容与不宽容进行分析,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宽容、培育宽容精神,提出宽容精神是大学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发展大学的价值观,是繁荣大学的方法论,是大学应有的一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韩俊香  王培 《学理论》2013,(24):340-341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无论是从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的传承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培育途径包括五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方向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科学性;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的独立性;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形成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路旭 《学理论》2013,(21):374-375
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理清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进行分析,探索与研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具体内容和适合的途径,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既注重理论上的梳理,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追求项目研究的实践价值,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研究,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民族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大学精神内涵的解读,结合大学生对大学精神认识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现状及缺失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精神培养和传播的渠道构建,发挥大学精神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民国时期大学精神形成及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等事件的推动和影响;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时松时紧;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影响;大学校长、教师的留学背景;校训潜移默化的影响等。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在于它的实体的客观存在,也在于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本文以现代大学职能为分析视角,认为大学诚信精神培育,要从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功能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9)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吴蕴慧 《学理论》2015,(7):206-208
吴文化底蕴深邃、内涵丰富,是吴地人文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水乡的特色、融合的结晶、进取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尚德的传统、崇文的风尚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吴地高校在大学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要以水乡特质、睿智灵秀为基础,培育儒雅精致的文化气质;以兼容并蓄、融合包孕为依托,构建和谐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开拓创新、后来居上为激励,打造锐意进取的文化品质;以尚德务实、经世致用为纲领,凝练至德济世的文化内涵;以崇文重教、刚柔并济为核心,塑造尚礼崇文的文化精神,最终培育具有吴文化精神特质的"大学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5)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队伍的主力军,大学时期是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时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团学部门的领导、雷锋精神的发扬和特色志愿品牌的建设四个方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通过与青马工程培养结合、与校园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等方法,从开展服务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1)
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但在当代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还比较明显,文章从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出发,初步分析了国民法治精神缺失的几种表现,并就如何培育国民的法治精神进行了思考,以期对培育和提高国民的法治精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对欧美大学精神的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而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都会影响重塑大学精神。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就是在政府指导下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注重实效和创新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蒋旋新 《理论导刊》2007,(10):61-63
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反思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建构与整合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开放融通的新体系和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的基本要义在于政府必须把公众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在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公共行政精神的培育。公共行政精神的缺失有其制度方面的根源,为此,应重视运用制度力量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就我国目前公共行政精神公展现状与要求,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治理体制及公共政策体制,逐步培育与行政体制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行政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杨微 《学理论》2012,(29):251-25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4)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体现,其内涵具有多维视角。针对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精神衰退和缺失的困境,吴地高校要设定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凝练赋予吴文化特色的校风校训和人文精神、引进富有吴文化特色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找到大学精神培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5)
培育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刻不容缓,民族精神能够促使中国稳定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对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现状问题的新情况的探讨,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广运 《理论导刊》2007,(10):105-10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下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为核心和主旋律,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缺失现状进行的分析,指出应加强基层政府的制度构建来塑造公务员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选择的结果,西南联大的成立和交通大学西迁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交大西迁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的共性进行了研究,二者的共性主要体现为:追求卓越精神、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