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途经8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异的国家,这8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也各具特点。把握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加快的机遇,进一步深化经济走廊上各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发展,对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3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现状,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劣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两国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俄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俄两国在商品、技术、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诸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发展贸易能增加两国福利,使两国居民受益。目前两国的贸易发展既有巨大潜力和机遇,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十分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与中国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23%。与毗邻的中国边境地区加强合作是西伯利亚外贸发展的优先方向,因此,我国尤其是边境省份与西伯利亚联邦区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是当前和未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新加坡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评估中国—新加坡服务贸易协定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承诺情况,分析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实践情况,对于下一步推进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与新加坡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明确规定了教育服务(Educationalser-vices)属于12类服务贸易中的第5类①。目前在WTO成员国中,已经有40个国家(包括中国)签订了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从发展趋势上看,教育服务贸易必然会大幅度地扩展,国际间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陈莹 《东南亚》2002,(1):26-30
近年来 ,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新加坡也陷入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制定出“中国策略” ,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以挽救萎靡不振的经济。一、新中经贸合作的回顾自新中两国在 1990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就开始蓬勃发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新中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双边贸易往来 ,1998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 14 9 2亿新元 ,比上一年增长 9 2 2 % ;1999年达 16 2 9亿新元 ,同比也增长了 9 2 2 % ;2 0 0 0年更是高达 2 15 6亿新元 ,增长了 32 36 %。目前中国已成为新加坡的第五大贸…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中国新加坡的友好关系,全面增进,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背景新加坡是一个只有618.1平方公里面积、2,471,800人口的小国,但它扼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航道要冲,地理位置极端优越.新加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着力经营,1965年独立以来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非双边贸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规模较小、结构失衡、贸易摩擦频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展望未来,中非贸易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在中非关系中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但是,短期内中非贸易在贸易结构的优化上会遇到较大困难,并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产业竞争力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竞争和互补指数对泰国的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2000~2015年,泰国的产业总体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优势产品的数量有所减少。从出口看,泰国与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贸易紧密程度均有所降低,与日本的贸易合作最为密切;从进口看,泰国与美国、欧盟的贸易紧密程度降低,与中国、日本的贸易紧密程度上升,与日本的贸易合作最为密切。2000年以来,泰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强度都有所提高,而与中国竞争强度有所下降,双方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趋缓。从双边互补性看,泰国出口与中国的互补性减弱,泰国进口与中国的互补性增强。从产业内贸易看,泰国对中国在48类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处于优势,低于与美国、欧盟和日本具有优势的产品数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互为近邻 ,双方的经济增长都很快 ,有相互合作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力。加之印度广袤的国土 ,众多人口为后盾的商品市场 ,略逊于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双方曾一度长时间的中断经贸往来的历史背景 ,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印度大有可为。本文就目前不断升温的中印关系出发 ,分析印度的政治、经济、市场环境 ,探讨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和贸易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勤 《东南亚》2004,(1):16-2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新加坡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大力拓展中国这一新兴市场,使中新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中国与新加坡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自1 990年中新建交以来,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1 0年来两国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1 2 %。据中国海关统计,1 990年中新两国贸易额为2 3 2 5亿美元,1 995年为6 8 98亿美元,2 0 …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与东北亚各国贸易、投资合作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目前,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与投资规模都在持续增加,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在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中,东北亚地区所占的比重较高。其中,日韩是辽宁的主要贸易与投资伙伴,俄朝蒙居次要地位。今后,辽宁省还将结合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在贸易与投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纳税人居民与非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税制模式、征税对象、费用扣除、税率的比较等方面对中国与新加坡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新加坡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优点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他还指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相似文献   

16.
沈燕清 《东南亚》2003,(3):40-45
1990年代以来 ,中国大陆人口的国际迁移也即“新移民问题” ,引起国内外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 ,对新移民的研究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课题。所谓“新移民” ,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① 。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主要包括家庭团聚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劳工移民、非法移民五种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 ,大量年轻学子涌向海外求学。据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大陆向世界 1 0 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 30多万的各类留学人员 ,其中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有 1 3~ 1 …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老挝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已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本文介绍中国与老挝的贸易协定、中国与老挝的贸易现状。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移民的大量涌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社团①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进而在新加坡的当地社会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先简要描述了新加坡中国新移民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建立、发展的概况;随后分析了新移民社团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最后探讨了新加坡中国新移民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自1965年8月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之后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实现了现代化 ,成为东南亚最先进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是世界上少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加坡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繁荣兴盛的现代社会”的历程吸引了世界惊奇的目光 ,各国政界、经济界和学术界都在努力探寻“新加坡之谜”的谜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提到要学习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 :“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不仅经济要上去 ,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这才是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分析及前景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 ,中国与东盟高层互动机制进一步巩固 ,新上任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推动中国东盟确立起战略伙伴新关系。国家主席胡锦涛10月出访泰国并在曼谷APEC峰会期间向各国领导人展现中国外交新形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任以来的头两次出访都是东盟地区———4月29~30日到泰国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非典型性肺炎”(SARS)问题特别会议 ,10月7~8日到印尼巴厘岛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 ;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领导人相继访问我国。与此同时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也异常活跃、迅猛 ,2003年成为至今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发展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