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振峰 《唯实》2007,39(10):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荣辱观思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基础,邓小平的荣辱观思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的荣辱观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进一步丰富,胡锦涛的荣辱观思想标志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运动的、变化的,即是一个历史的整体。我们要用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要在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制约下用一种主观的理性去把握。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引领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纵深探索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为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又对其晚年错误进行纠正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到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继续坚持和发展的,是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起点。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党和人民经历了五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回顾这些考验,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是十分艰辛的,也是有内在逻辑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矛盾,解决了老的矛盾后又要解决新的矛盾,在解决矛盾中与时俱进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客观的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卫小将  孙平 《探索》2011,(3):138-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隐性到显在、从理念到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历程。它初萌于第一代中央领导,隐性产生于第二代中央领导,初步发展于第三代中央领导,显性成熟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体阐释为:社会建设的许多话语和理念弥散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断中;邓小平初步将其条理化、成型化;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使其趋于显性化、实践化;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使其显性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卢原峰 《世纪桥》2011,(15):74-75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现实依据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创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理论坐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某些信仰信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作了分析批判,论证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七一前夕,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是新世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增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新世纪的党员干部教育工作中,要紧紧抓住这个重大问题。   一、提出这个问题的重要背景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344…  相似文献   

14.
卢继元  孙博涵 《唯实》2011,(11):15-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斐然。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揭示规律的高度增强民生建设的自觉性;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状况的第一要务,为民生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必须深刻吸取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把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与共产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必须精准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方向,让改善民生成为衡量当代中国改革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叶丽 《世纪桥》2004,(2):21-23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尚未诞生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经历若干阶段的发展之后才能实现。马恩的这一思想给我  相似文献   

16.
陈朋 《求实》2007,3(10):68-7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扬弃、积淀和升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的生动性和复杂性。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出概括的条件已经具备。它就是: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民生为本,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金伟  崔雪莲 《学习论坛》2010,26(9):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该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架构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支撑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并成功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该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忠杰 《前线》2012,(9):11-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范畴,也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篇精彩美妙、深邃复杂、丰富多彩、宏伟壮阔的大文章。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应把它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特别是,怎样来写好这篇文章?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好文章、长文章、大文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未能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问题,但他们的这个光辉思想却贯穿于他们浩瀚的巨著中,列宁、毛泽东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实践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成为我们党决策的指导思想,并见之于党的文献,付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进程。本文指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国人民通过长期斗争并付出了昂贵代价而作出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能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事业虽然发生了挫折和失误,但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