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东北、日本、朝鲜半岛和俄国的远东地区,广义的东北亚还可以包括蒙古和中国的华北。近年来东北亚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各国的政治、经济方面作用,建立东北亚的新秩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东北亚形势发展的特点,中国对建立东北亚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以及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的联系作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东亚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地区①,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从50年代至70年代这里曾经长期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冷战结束以后,东亚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政治上呈现相对稳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无论从经济和政治上看,还是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在亚太地区都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这一新时期,东北亚格局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对该地区和平与发展有何影响?中国在东北亚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中国同东北亚主要国家关系发展前景怎样?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9·11"后,美重新调整中东战略,不断加大对大中东地区的战略投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旧的中东战略相比,美新中东战略无论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东北亚形势正处在空前复杂节点,多种动向并现,走势又多不确定。围绕朝核导计划的武力解决舆论和军事准备均超出历史强度。虽然形势的变化方向扑朔迷离,但解决问题的出路清晰,本地区现有的矛盾和问题,都应该最终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对抗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东北亚形势出现了既往罕见的紧张升级与对抗加剧。但与此同时,停滞许久的对话与合作也呈现探路重启迹象。形势发展走向扑朔  相似文献   

7.
余伟 《当代世界》2008,(3):45-46
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国际、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中东政党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多次访问中东。如何认识这些访问的现实意义,对加深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世纪之交的世界局势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和立足点没有改变。随着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形势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全面加强和巩固同中东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中国当前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再续新篇章     
《国际展望》2007,570(16)
当前的中韩关系已超越了双边范畴,对维护和促进东北亚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化挑战为机遇、维护好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建设和谐东北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是摆在两国面前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
拉美是较早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但由于奉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不但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制约经济发展,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地区.拉美跌入"陷阱"的教训值得谨记和汲取,其应对措施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争后海湾的安全局势每况愈下,伊朗核问题、恐怖主义、格局失衡、宗派战争和革命隐患成为困扰海湾主导国美国的重大挑战。严峻的形势迫使美国推出奥巴马主义,以接触伊朗作为解决核扩散和海湾安全的重要政策和手段。2015年7月签署的伊朗核问题最终协定证明奥巴马主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美伊能否完全和解,伊朗能否成为美国的地区帮手仍存在变数。"跷跷板效应"的存在也加大了美国同海合会国家的分歧。海湾地区的权力转移让海湾地区格局从美国主导型向域内大国参与—域外大国主导型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关系的发展演进根植于两岸利益结构和政策选择,但亦无法脱离国际格局和东亚形势的外在作用和影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形势经历了重大且深远的变化调整,中国大陆在地区经济加速整合的大背景下,发展步伐日益坚定,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大幅提升,美国在全球实力相对下降的形势下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宣布“重返亚洲”,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两年的国际政治相继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以下两个事件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在观察亚太地区的未来时,这些现象作为前提条件首先需要加以考虑。 1.由于苏联的解体,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时代(冷战时代)已实际结束。 ("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两大结构已不复存在,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正朝着复杂的多极化格局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伊始,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中国从将强未强向世界现代化强国挺进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中美战略竞争态势进一步升级,中国周边逐渐出现"分化"与"合作"两股力量的抗衡。面对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中国周边外交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新的定位,在战略层面重新布局和设计,继续维护中国崛起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秩序之争的背景与缘起今年是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战后70年来,世界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的焦点是什么?●1945年以来的70年期间,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民族民主运动"("非殖民化")、"冷战"、欧洲一体化、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崛起"。这些大事件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国际(世界)秩序的演化。1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世界秩序是焦点之焦点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表现得很猖獗.美国追求建立"单极世界",牵动世界"多极化"形势呈现出新特点,即:世界战略格局中几大"硬实力"与事件前相比并无大的变化,但因美国借反恐推行"单边主义",俄罗斯实行战略收缩,世界战略力量重新整合,使"多极化"形势一时呈现出有利于向美国"单极世界"倾斜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应如何估价世界"多极化"的形势,"多极化"的历史总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已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钟娅 《当代世界》2015,(1):56-59
<正>当前,中亚地区正处于深度变化的周期性战略节点,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控、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多。这些不同因素相互叠加、交互作用,使中亚形势发展变化处于一个关键期。作为中国的战略周边,中亚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周边的安全与稳定,更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东北亚诸政权之间的形象认知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东北亚地区的基本模板。一方面,在唐朝所认知的"华夷"世界图式中,居于"海东"的东北亚诸国成为"中国"的"东北夷"或"东藩",是东亚世界"天下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看来其典型特点是顺从,尤其是在公元668年唐朝、新罗联军先后打败日本、平定百济与灭亡高句丽,整个东北亚国际格局底定之后。另一方面,居于东北亚的诸政权如统一新罗、日本也从观念上复制了源自唐朝的"华夷"世界图式,并出于自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将本民族政权的控制疆域定义为"小中华"或"中国",而将周边的"他者"民族定义为"夷狄"。因此,何者称为"中国"成为唐代东北亚诸国为体现各自政治合法性而暗地里争夺的话语资源。从唐、罗、日三方正史的话语叙事可以看到,唐代东北亚诸国形成了"中国"与"夷狄"交相认定的国家间形象认知模式。其间所隐现的古代东亚国际关系认知观念的学习与复制问题,对我们理解今天东亚各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历史源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崔翔 《当代世界》2016,(2):55-57
2015年,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区域合作等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地区国家政治转型与社会变革持续进行,多数国家政局总体稳定。受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不佳等影响,各国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增大。东盟经济共同体宣告建成,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有所升温,大国博弈下的地区秩序演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全球化进程的新高潮,不过当今全球化发展因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处于加速失衡的危险境况。治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式的全球治理观,它既反映了全球化的本质要求,更代表了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全球化偏差与失衡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参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从而把和谐世界的理念变为现实,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战略方针便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