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已明确了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提高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
3.
4.
《行政论坛》2017,(4):9-14
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21世纪初"执政能力"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话语。聚焦执政能力建设,使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建设形成新的方向和实践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崭新部署谋划全局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治国理政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施政履职的实践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现实逻辑决定了治国理政能力新话语形成的思想逻辑。执政能力与治国理政能力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执政能力不等于治国理政能力。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具有崭新的时代意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正是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展现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陈宏  刘晨浩 《理论探讨》2018,(6):169-173
"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构建"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契约化运行机制、信任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治理的精细化保障机制,即是理性有序有效应对"生人社会"产生的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的对策性抓手。  相似文献   

6.
徐勇 《行政论坛》2022,(2):5-9+2
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治理”到2012年后“治国理政”概念的确立,反映了“治理”这一概念的创造性转换。这一转换的根源和内生动力是中国政治实践。随着治国理政和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我国在治理实践中获得治理自觉,寻求符合中国实际并具有目标导向的治理之道。近二十年来,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从治理实践中获得“治道”,主要表现为人民具体化、目标责任制、办事简约化、对象精准化、重心下移化、方式集成化和链条节点化。随着基层治理的深入推进,还需要在基层治理创新中继续寻求具有长远性和稳定性的治理之道,包括激发活力、减轻压力、强化动力、提升能力和注重合力。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失衡错位的关系是社区治理困境产生的根源。因此,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是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的重点,而法治正是理顺这一关系的重要工具。法治规则能明确地限定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动路径,并控制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基本走向。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存在的指导、帮助与支持关系,分别对应了政府的监管、兜底与培育责任,并限定了政府介入社区治理的基本界限。在这样的关系之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可为空间广阔。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法律赋权进一步拓展社会组织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8.
吴光于  康锦谦 《瞭望》2022,(6):65-67
大事紧急议,小事定期议,这是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江首座小区居民的日常。该小区所在的韩家脊社区党委,经常邀请律师到小区的议事亭为居民普法,还聘请了法律顾问为小区的各项工作把脉问诊。目前,四川全省已有62个小区开展法治小区示范创建,目的就是破解小区治理中自治不足、法治缺位等难题。  相似文献   

9.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现代化;二是"依法治国"体系的现代化;三是"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可以说,合理的政府权力体系、依法治国体系和民主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合理化、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确定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协同社会治理能力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社会组织是国家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治理职能,但目前无论从外部发展环境还是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都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为此,要从合作机制、支持体系、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监管体系等五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以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20,(1):12-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举措的总体目标:坚持和完善特色制度;观念引领:创新治理理念;路径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突破难点:解决制度执行难;根本保障;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信任与社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依赖的社会资本。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社会资本要素的发展培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显现出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绩效的提升。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强社会资本建设以提升治国理政的绩效:一要注重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为治国理政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撑;二要做好现代制度体系与现代规范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为治国理政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支撑;三要支持社会团体发展壮大,让其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为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社会组织支撑;四要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重塑党和政府的亲民形象,为治国理政提供持久的社会信任支撑;五要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引领,重塑全体国民的现代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治国理政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鄢勇俊 《理论导刊》2021,(2):116-122
习近平关于风险治理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其核心理念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民为邦本"的人民至上理念、"威武不能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天下大同"的追求向往,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准则和保障性框架,法治化是现代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少地方政府开拓出路径不一的创新实践,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图景。上海市徐汇区经验表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参与、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技术治理,最终使社会治理法治化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一次重大的时代性转向和最新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权威的信仰,建构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多元互动合作的现代共治网络等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张小劲 《团结》2014,(1):37-40
根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从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还是第一次。从根本上讲,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这两项基本关系。社会治理作为治理的重要内容,其体制和方式的创新自然成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尧 《政治学研究》2023,(1):96-108+15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的治国理政实践,决定了政策治理的主导作用,而将发展成果确立为社会秩序的法律治理也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两者经历了从主辅关系到政策治理优位、法律治理保障的变化,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政策治理通过政策动员、组织执行和纪律约束实现发展目标,法律治理通过党领导的立法和科层执行实现秩序目标,并进一步在政策治理法律化、法律治理政策化中实现双重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策治理和法律治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长期的社会稳定,是中国之治的治理原因。本文从理论上解答了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之间的张力,分析了两者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功能、机制及关系。这一研究与西方法治中心主义的国家治理形成了对话,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国家治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8,(1):81-87
国家治理绩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衡量的参照体系与标准。从治理合法性的路径依赖视角看,我国国家治理绩效呈现类型化特征。借助于绩效系统与行为动机理论,构建绩效类型分析的概念模型,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国家治理绩效称为愿景型绩效,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归为实用型绩效,最近二十年逐步导入法治型绩效建设阶段。在全面依法治国及落实新的发展理念进程中,源自社会对法治对的强大需求以及法治于市场机制的内嵌性,法治型绩效将成为国家治理绩效转型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研究范式由绩效管理向绩效治理转变以及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绩效治理的导向。通过坚持公共治理的导向,建立和完善基于公共价值的社会治理绩效评价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发展公民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及鼓励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确实构建起协调运转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和绩效才能得到提升,保障社会和谐、有序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家治理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治理理念确立起来、使国家能够顺利运行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治理主体、处理各种主体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与质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