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亚平 《党史文苑》2012,(16):74-75
加强和改进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属于爱国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根基,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团结稳定的思想价值纽带。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西部边陲,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关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应坚持"五个结合",即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倡行"两个共同"主题相结合、完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强化国家公民认同相结合、尊重各民族文化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相结合、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与拓宽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渠道相结合,以及依法开展反分裂斗争与长期普遍进行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3.
孙懿 《实践》2006,(4):19-21
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是由我国多民族的国情、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的存在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等因素决定的从社会群体层面看,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超过1 亿,占总人口的8.41%,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12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为7600多万人,占西部总人口的21.54%,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92%。除陕西省外,其他省区少数民族人口都占有相当比例,有的高达95%以上,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向中部及东部地区流动,使民族杂居的深度和广度呈现更复杂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于俊生 《当代贵州》2014,(23):54-55
正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要把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称赞"贵州是民族关系最好的省份之一"。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省政协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着眼于全省工作大局,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着眼于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稳定,努力为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多做工作;着眼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为推进民族文化教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族工作。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事业发展最健康的时期之一,被誉为民族关系的"黄金时代"。正确处理了民族政策中的重要问题,包括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正确解决,为巩固和推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共同进步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人》2005,(13):6-6
社会主义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同其他国家相比无疑是最幸运的。正当世界上一些国家因民族纠纷而动荡不宁、因恐怖主义问题而焦虑不安的时候,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却受到党中央的更多关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表明:中央对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在理论上所提到的高度以及在政策和投入上的扶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统一的我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始终坚持把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坚持加强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治制度;始终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能否正确处理西部民族关系,关系到国家稳定和西部社会的和谐。民族法制是调整民族关系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总称。加强与完善民族法制,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与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大原则。立法的侧重点要放在完善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社区法制建设,加强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社会保障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3,(9):6
在"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表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除了给予政策扶持之外,还要在操作层面上加强指导。建议成立国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在资金上向民族地区倾斜;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国家发展工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区的国土面积达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有少数民族50多个、3000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是全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以下简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显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是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史艳芳 《世纪桥》2013,(13):81-82
在国家大力减贫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呈现新情况。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关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分析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些许反思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干部素质,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各界重视程度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不断进步。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客观现状,因而公共文化服务滞后和不完善,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疏通民族关系,打破民族隔阂,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中央、省、州各级政府曾派出大规模的访问团、慰问团到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并对各民族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联系;为了实现民族政治平等,化解民族矛盾,黔东南地区党和政府作出大量努力,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规定,黔东南地区逐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先后建立起区、县、州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各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及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促进了黔东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国家认同教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祖国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汉双语教育一直是我国建国以来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个体文化素质,增加升学就业率,增强少数民族生存技能,促进社会流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短少数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别,使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跟上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化是与那些接壤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资源。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要实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多元、保护平等、包容差异",又要促成主流文化增强对非主流文化的凝聚力与包容、认同和吸收,实现"促进一体"。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立法,一方面要注意增强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吸纳能力、包容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协调发展,还要注意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对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积极功能。建议制定《少数民族文化平等保护法》,其立法指导思想体现各族人民群众文化的相互尊重、平等多元、包容差异的原则。加强私法与公法两个层面的法律保护,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序科学高水平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澜沧县“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直过"民族地区,具有社会发育滞后、自我封闭落后的特殊性、典型性,加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须在国家和内地先进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创新发展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西北、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大量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来处理红军长征中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也为后来民族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证明少数民族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