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在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几千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千里跃进大别山区。这是贯彻毛泽东“大举出击,经略中原”战略决策的重大行动。对这次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中共中央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毛泽东曾估计了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了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在听取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时,插说了这样一段话:"开头你们是要打的,我是死也不要打的。西边加勒万河谷那一次,总理、少奇、小平同志、罗瑞卿同志,实在要打,说不得了,欺负得我们厉害!我说,就让他欺负,无论如何不要打。后头怎么搞的,我也看到不打不行了,打  相似文献   

3.
史海一勺     
《乡音》2011,(11)
许世友怒斥张春桥许世友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中央文革那帮秀才,尤其是张春桥。1973年8月,党的十大前,毛泽东曾有意让王洪文接班,许世友却说王是儿童团。毛泽东说:现在这么多人看不起儿童团,我也是儿童过来的,你们都是吧,你们青年时期、十几岁就那么高明!我就不信。十大主席  相似文献   

4.
罗一恒 《传承》2004,(2):32-32
1974年12月23日,周恩来等人在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提议由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解放军总参谋长。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材难得”。在说到“人材难得”时,81岁的毛泽东怕别人听不清楚,特地艰难地用笔写下“人材难”。刚写下三个字,周恩来马上会意地说:“人材难得”。于是,毛泽东放下笔,从而留下了一幅没有写完的手迹。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最初相见,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这时,34岁的毛泽东是新任的湖南省委书记,23岁的邓小平则是新来的中央秘书。邓小平和与会的其他代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毛泽…  相似文献   

5.
韶山印象     
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36周年,这一天我正在韶山。并非刻意选择这一天,湖南之行本就有参观韶山的安排,同时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韶山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5A级风景旅游区,分为滴水洞、韶峰、故居三块,里面分设共27个景点。毛泽东逝世36年来,每年前来韶山参观、旅游的人数高达100万以上。毛泽东故居正屋门上,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过去有人把游韶山称为朝圣之旅,我丝毫没有这个感觉。在伟人故居里漫步,感觉就是到了一户农舍,毛泽东不是神,说白了也是一个农家子弟。所不同的是,他在年青时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相似文献   

6.
《前进》2018,(11)
正1951年,毛泽东主席到外地搞调查路过河南许昌,接见时任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当得知纪登奎是山西武乡人时,毛主席问:"你们武乡历史上有个人物叫石勒,你知道吗?"纪登奎回答说不知道。毛主席就给纪登奎讲了起来:"你们武乡县,两晋时出过一个马上皇帝石勒,他是一位很有军事能力和政治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时 ,外宾问 :毛泽东 ,您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 ?毛泽东幽默地笑道 :我还有第三个名字 ,你们不知道 ,我也不告诉你们。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他在1923年9月28日致林伯渠等的信中说 :“此信托人带汉寄上 ,因检查极厉害 ,来信请写交毛石山 ,莫写毛泽东。”众所周知 ,毛泽东又叫毛润之 ;但他又叫毛石山 ,就鲜为人知了。毛石山这个名字有个演变过程。最初是在家里叫的小名 :石头 ,又叫石三 ,或石三伢子 ;长大后 ,它就改成了同样极富象征意义的“石山”。为什么小名要起“石山”呢?原来 ,母亲…  相似文献   

8.
<正>1926-1927年邓小平与蒋经国是苏联中山大学的同窗,1973年两人几乎同时掌管大事。之后数年间,在台湾回归和国共合作等重大问题上,两人展开了多次较量。邓小平给了蒋经国"重重一击"1973年,毛泽东决定让邓小平复出。1973年,蒋介石把许多事情都交给儿子蒋经国。当年3月,邓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来首先把大部分涉外事务交给了他。邓小平立刻宣布:北京已经准备好,可以跟台北直接谈判统一的问题。滞留内地的老国民党人,透过公开、私下的渠道,向蒋家父子不断招手。卧病在床的蒋介石顾不了这些,负责台湾党政军大事的蒋经国,同样不予理会。1975年,蒋介石去世。1978年3月11日,蒋经国被  相似文献   

9.
史海一勺     
《乡音》2012,(5):48-48
邓小平怎样精妙回答提问邓小平说话,向来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一语中的。邓榕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了三个字:"跟着走。"在评价刘邓大军的辉煌战史时,他也只用了两个字——"合格"。"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相似文献   

10.
普通老百姓手举国家《宪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是不为奇的。但作为领袖人物,他们也手举《宪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实属罕见,不信,你看: 1964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举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那么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我们同你们讲几句话……”毛泽东此时举《宪法》大发脾气使在座的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针对谁?原来是事前因邓小平同志考虑到这次会议是一般性会议,就向毛泽东提出如果事情忙,可以不参加会议。毛泽东则认为是不让自己参加会议。另一次是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讲话,毛泽东插话,少奇同志不知毛泽东要讲很多话,而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西单大街的一个僻静的胡同里,有一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住宅区,住宅区有一层老式格局的三室型的小楼,从1973年起,张玉凤和她的家人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张玉凤的名字不会感到陌生。她的形象因时常出现在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的纪录片里和照片中而为人们所记忆。张玉凤女士从1962年到1976年间,一直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任主席秘书、宣传干事、调研员等职。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张玉凤负责整理毛泽东藏书、布置毛泽东中南海故居等工作,计划在1978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展出,但此时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办公厅命令:工作暂停。一直到1980年,布置工作又重新开始,这就是后来供人们参观的丰泽园故居。1998年,张玉凤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过起了恬静的晚年生活。张玉凤的家十分简朴,50平方米的  相似文献   

12.
《上海支部生活》2007,(8):12-24
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败,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 我们这个军队有个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军队要忍耐”,是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6月4日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在中央军委确定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情况下提出的。我们只有全面地理解“军队要忍耐”的深刻含义,才能更加自觉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一“军队要忍耐”思想体现了对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正确把握。邓小平提出“军队要忍耐”思想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了?但是,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在这里,邓小平深刻阐明了为什么“军队要忍耐”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顾顺章的叛变,足以启发我们对革命与流氓问题的思考……1928年6月4日,上海的中共中央致信井冈山的朱德和毛泽东,对朱、毛在井冈山的武装斗争进行指导。信中强调:"你们必须依照中央最近的军事工作决议案改造你们的军队……在成分上尽可能地增加工农和贫民的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楚天主人》2012,(10):39-39
据报载,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邓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他是想回家的。据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老问他为啥不回乡看看,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邓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他是想回家的。据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老问他为啥不回乡看看,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相似文献   

17.
<正>时光进入2014年盛夏,中国开启"邓小平纪念时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8月8日晚8时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至9月16日48集播放完毕。这是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大手笔",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全景式展现1976年至1984年间邓小平走过的不平凡岁月。该剧原名《邓小平》,后来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改成现名。书店里,《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摆在醒目的位置。这是著名作家叶永烈的著作,揭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交锋、时代转折,还原了历史的波谲云  相似文献   

18.
李斌 《人民论坛》2012,(5):158-159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袖的实事求是思想,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者有诸多的相同点,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二者提出时历史背景和主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它们的基本内容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两个"实事"的侧重点不同,"求"的方法有所区别,"是"的内容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曾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流传这样一个"版本":林彪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态度消极,装病不带兵入朝。对这一历史情况,笔者以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20.
秦军 《群众》2019,(10)
<正>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归国,途经松江省(1954年并入黑龙江省)时,中共松江省委安排他住进了哈尔滨颐园街1号的一栋高档别墅里。毛泽东看了看四周,说:"这个地方不好啊,一个人住在这里,不沾染官僚主义才怪哩。"于是,他问松江省委负责同志现在是住楼房,还是住平房,负责同志回答说:"住楼房"。毛泽东则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