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广安市城北7公里处的协兴镇牌坊村,有一座白墙灰瓦、座东朝西的三合院,幽篁环抱,翠绿欲滴,古朴自然。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居。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这座普通农家三合院,名曰邓家老院子,是经邓小平祖辈三代人的努力才建成后来这个样子。院子占地833.3m2(其中院坝212.6m2),共17间瓦房,青石地板。北厢房是邓小平曾祖父邓心早所建,距今约200年;正房是他祖父邓克达所建,距今100多年;南厢房是他父亲邓绍昌1919年所建。1951年,邓小平家人(继母夏氏和两个妹妹)离开时,把房屋全部交给了农会。农会将正堂…  相似文献   

2.
<正>军旗,军队的象征,象征着军队荣誉、勇敢和统一指挥。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打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出的第一面革命红旗。据江西省修水县党史办龚九森介绍,1927年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会东厢房灯火通明,在师部参谋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用着一块桔黄色的毛毯,这是延安利民毛纺厂赠送给他的一件珍贵的礼物。这块质料很好的毛毯成为毛泽东当时个人生活中的一件最时髦而又最实用的物品。然而,在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到安塞王家湾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时,他却把这件爱物送给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警卫战士。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毛泽东的行李算是中央前委机关人员中数量最多、份量最重的了。两个白铁皮制成的箱子,走到哪里带到那里,里面装的全是一叠叠马兰纸和重要文件,还有一本本参考书籍和军用地图,沉甸甸的。可是大家清楚,这两个铁皮箱非常重要。毛泽东无论是指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用着一条桔黄色的毛毯,这是延安利民毛纺厂赠送给他的一件珍贵的礼物。这条质料很好的毛毯成为毛泽东当时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很时髦而又最实用的物品。然而,在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到安塞王家湾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时,他却  相似文献   

5.
草埔埕三号,位于厦门市中山路中段一个小巷子里。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旧式住宅。六房两厅(前后厅),前面两间厢房,后面一间橱房。一九三七年下半年到一九三八年上半年厦门沦陷前,这里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进步知识份子。房东姓陈,是南安县的一位绅士,因抗战,举家内迁,房子空下来。通过一位同志的同乡关系借用,这座房子就成了达群青年的集聚点,也是地下党的一个据点了。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不喜欢的那碗红烧肉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乘坐的火车驶入山东境内,望着窗外的田野和村庄,他突然通知停车,说道:“我要到老乡家吃一碗红烧肉。”  相似文献   

7.
何帆 《世纪风采》2007,(9):36-38
1954年12月24日晚,中南海永福堂灯火通明。这是一座挂着乾隆御书“永福堂”匾额的北京老式四合院,五间北房东西一字排开,当中一间是餐厅,东侧的两间是彭德怀的起居室,西侧的两间为办公室。东厢房曾作为召开军委办公会议的会议室,西厢房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由于年久失修,有的门窗已经损坏,廊柱上的油漆开始剥落,整个四合院显得较为破旧。  相似文献   

8.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毛泽东等外地代表住在博文女校。据包惠僧回忆:当街的两间中靠东的一间是张国焘、周佛海和我住的。毛泽东是住在靠西的一间。这房屋很暗,  相似文献   

9.
轩遄 《新湘评论》2005,(10):56-57
河北往西的平山县太行山脉脚下,靠着滹沱河北坡,有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村里绿树成荫.坡上山花烂漫。村坡一道弯弯曲曲的白色围墙,保护着一座座土坯小院。院子里的横屋厢房都是素墙黑瓦。前坪扫得干干净净,种了一株梨树.几株翠柏。这就是名扬天下的西柏坡。在其间一栋淡泊静谧.看去并不起眼的小屋里,人民领袖毛泽东曾经住了10个月。  相似文献   

10.
都市里冒出个"遇仙堂"1949年6月,刚刚解放的大上海。威海路是一条仅次于南京路和谁海路的繁华街道。当时对许多市民来说,威海路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商业一条街,而是因为这条路上有个"遇仙堂"。所谓"遇仙堂"实际上是位于成海路384弄41号的一个不大的院落。走入院门,正对面坐北朝南是一间"正堂","正堂"内有一座佛台,上面供奉着一尊佛象,佛台上的几盏油灯在风中摇摆不定地发出昏暗惨淡的光泽。在院落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右侧的厢房内有一间用木板壁隔起来的、贴着密密麻麻的黄纸的"关房","关房"内透出一股神秘的气息。这里是此…  相似文献   

11.
论村庄社会交往的变化:从闲话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云翔与贺雪峰都讨论了村民间“串门子”减少与“七家不知八家事”等现象,但他们都是在空间转化这一形式角度来论述私人生活变迁与公共生活需求的,并没有深入到村庄社会生活的内容中去考察村庄社会交往。本文以村庄闲话为着眼点,在考察村庄闲话的含义与其变化的基础上,从形式与性质上探讨村庄的交往的变化,认为村座社会交往中公共性弱化与私人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5,(1)
<正>毛泽东是一位哲学家,一位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性哲学著作、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哲学家。毛泽东又是一位诗人,一位写出了《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许多脍炙人口诗词的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与毛泽东哲学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领域,而是有着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联系。那么,毛泽东哲学是怎样影响和促进着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又是  相似文献   

13.
王荫 《党史纵览》2006,(6):27-29
1942年3月,为躲避日军的"扫荡",新四军军部迁往苏北地区的陈集乡停翅港,各直属机关分散在周围居住.新四军军部医院住在离军部三里多路的北边侉周村贾周庄,医院各科室都分散住在群众家里.贾周庄有户农民叫贾大茂,家有三间堂屋和两间锅屋.在医院总务科安排下,他家西房内住进了一位怀孕的新四军女同志.东房里住的是贾家勤劳善良厚道的媳妇贾张氏,人称贾大嫂.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村庄     
正又一次在冬天回到村庄。这是一个上午,阳光洒向日渐荒芜的土地,而渐渐扩展过来的县城已经靠近村头。村庄向阳的山坡上,已经被盖成了老年公寓,一条宽阔的环城公路将村庄切割成两半,一半在河岸边,与县城相互对应,一半靠着几座大山,还保留着村庄的基本风貌。在冬天,村庄显得十分安详。几块麦田晾在旷野中,波澜不惊,冬小麦嫩绿的身影,依稀可见。风在不停地吹着,但不大,我知道,风是村庄的信使,不断传递着村庄的语言。风会吹过那几棵老树,萧萧瑟瑟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在福建上杭县才溪乡,有个3平方公里的村庄叫"发坑"。别看村庄小小的,却有着一段光荣的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毛红军进驻这个村庄。当晚,毛泽东在一个贫农家里与村民们喝茶聊天,他随意问道:"到这里快一天了,还不知道你们的村名哩,叫什么?"谁知这一问,村民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不言语了。毛泽东觉得不对劲,追问道:"难道这里没有名么?"有个村民开口说:"有是有,太难听了,大家都不好意思讲。"毛泽东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微笑着的妈妈的遗像,和妈妈终其一生的荣誉奖牌都摆放在陈振华家惟一一件最好的家具——堂屋的大柜子上。妈妈那双美丽的眼睛每一天都在关注着女儿陈振华和她照管的渔家娃娃们,而陈振华也几乎每一天都要对妈妈说一句相同的话:“放心吧,妈妈!我会帮您完成你未尽的心愿。”  相似文献   

17.
河北往西的平山县太行山脉脚下,靠着滹沱河北坡,有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村里绿树成荫,坡上山花烂漫。村坡一道弯弯曲曲的白色围墙,保护着一座座土坯小院。院子里的横屋厢房都是素墙黑瓦。前坪扫得干干净净,种了一株梨树,几株翠柏。这就是名扬天下的西柏坡。在其间一栋淡泊静谧,看去并不起眼的小屋里,人民领袖毛泽东曾经住了10个月。村里一块坪地,立有一块碑,叫周恩来评语碑。碑文写道:“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谁能想到,新中国这出大戏的序幕,就是…  相似文献   

18.
在浏阳河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当年毛泽东在此机智脱险的故事。 1927年9月8日,毛泽东在安源刚开完军事会议.就动身去江西铜鼓,给驻扎在那里的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秋收暴动。 随毛泽东同行的,是参加了安源会议的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他们都身穿夏布长衫,一身商人打扮,各人背着一把油布雨伞,并肩走在山路上。 这里是湘赣边界的大山区,峰岭相连,山峦重叠,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村庄。他们爬上了一座山岭,毛泽东停住脚步,等着身后的潘心源走上来说:“刚才在江西,现在又进入了湖南,这里两省搭界,山势险要,打起游击来,真是个好地方哟!” 他们昨天走了一整天,走出了江西省境,从这条山岭走下去,便进入湖南浏阳境内。由这里继续向北,穿过群山,足有100里路,重又进入江西境内,再  相似文献   

19.
孟红 《党史文汇》2023,(10):18-26
<正>永和县位于吕梁山南麓、黄河中游东岸,与延安隔黄河相望,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之一。该县东征村是1936年毛泽东、彭德怀等组织东征红军返回陕西时在山西的最后一站。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期间,两次进驻永和县,路经40多个村庄,行程200余华里,在永和境内战斗生活了15天,穆家坡、赵家沟、桑壁、前龙石腰村、上退干村(今东征村)等村庄,都是他东征期间在永和县的主要路居地,见证了他运筹帷幄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我们追寻毛泽东在永和县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老屋     
无双源,长沙、平江两县搭界大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座小屋一直梦牵魂萦在我心中,它是我生命旅途中的圣洁驿站。这是属于我的状似“锁匙头”的土砖老屋。当年,村里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土砖砌的瓦房,虽屋低檐矮,却都掩映在绿树翠竹间。桃李花最招燕子,每到阳春三月,成双成对的紫燕就会赶会似地飞来,呢喃地嚷着在各家各户的堂屋里衔泥垒窝。有人说,这是燕子宝地寻福,相中的是好风水、好人性,享受的是和美的温馨。今天,仍然矗立在向阳坡上的“锁匙头”老屋,被四周的小洋楼簇拥着,着实显露出历史的沧桑美,颇有仙居留香的韵味,让人在百思回味中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