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中国两大革命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两大革命任务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其理论根基、时代条件、主体因素和文化交流的务件,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有力地推动了两大革命历史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随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而获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认真分析当今中国和我们党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通过文化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脉、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等视角,深入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持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形式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也展现了文艺突围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艰难探索的过程,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系统化、共识性理论方略的追求,但由于理论论争不彻底等因素,影响了话语表现的不同意见。但从思潮史、理论史的角度而言,20 世纪 30年代“文艺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的孕育,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迈进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实践过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学术意义上的探讨阶段。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给予了详细分析和系统梳理 ,详细论证和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创立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总结和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分专题与阶段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 ,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反思与总结 ,要对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进行理论上的预测和分析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整体性思维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的整体性内在要求基础上,既用马克思主义整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整体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整体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不断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自觉,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相联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论断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检验创新的理论成果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标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连续性体现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都坚持了统一的思想路线、共同的价值目标、领导和依靠力量、理论渊源,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申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既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出版业态的变革引发思想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和法国是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向国内传播的两个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从零碎译介到选择性传播的转变,部分马克思主义术语实现了跨语境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传播者因政治立场和目标不同,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有差异。总的来看,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说被译介的要早一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因此存在“梯次传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改变孕育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同样,这一传播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努力,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这一过程,从中寻得一些启示,有助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谁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最早主张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但不是他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湖南志士赵必振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 ,而最早以论文的形式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要点的是一代宗师马君武  相似文献   

14.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光辉理论文献,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主要是:要准确地提炼和概括出契合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理论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和概括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任何一个理论创新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不懈努力,不断重新认识时代和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它在解答人类社会问题过程中产生,也在解答人类社会问题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对当代中国及相关世界问题的解答,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当代中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紧扣时代脉搏和时代主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创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达到了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据此,分析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和前沿问题,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18.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到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到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否定的过程,说明了李大钊坚持文化选择的开放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从中勾勒出他对未来中国文化设计的框架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具有较强的联动性;要科学地揭示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逻辑起点,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历史高度,深入分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逻辑转换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我们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不断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使之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