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府法制》2006,(6):1
新闻背景最近,做善事的“好贪官”忽然多了起来,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用受贿款扶困济贫”的湖南省临湘市原副市长余斌,现在,“好贪官”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文建茂。2004年12月23日,湖南省君山区人民法院对余斌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一、被告人余斌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执行,并处没收财产6万元。二、依法将被告人余斌受贿所得9.5万元及10万元违法所得予以追缴,上缴国库。”2005年7月7日,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与前者不同的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教育局原局长文建茂拿他做的“善事”与法律讨价还价,并得到了实惠——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上诉后二审法院在认定文建茂的捐赠款可以抵扣受贿款、收受相关单位礼金属于人情往来的情况下,判决上诉人文建茂犯受贿罪,处有期徒刑3年,缓期4年执行。出狱当晚,文建茂在家放鞭炮、办酒席大肆庆祝。(有关详情请参阅本期《“受贿济贫”是与非》一文)  相似文献   

2.
理非 《法庭内外》2006,(2):33-36
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余斌因为受贿9.5万元,同时还有10万元违法所得,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和其他受贿案件不一样的是.余斌承认自己收过他人钱财,却证明其中的lO余万元已用于扶贫帮困、社会赞助和公务活动,余斌认为这部分钱不应认定为受贿数额。案情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沦:有人认为,余斌已经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也有人认为,像余斌这样将别人送来的贿赂款用于公益事业,是难能可贵的“好官”。不应该受到刑事处罚;还有人把讨论的话题延伸到一些社会弊端,而许多观点是建立在对案情本身并不完全了解的基础上的。为正视听,记者在案件审理结束后。在湖南岳阳对本窠审判长和余斌本人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3.
贪官都是一些无耻之徒。湖南省临湘市原副市长余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共计22.5万元。但余斌向法院出示11份票据和数十份证言,证实他所收受的钱财中有15.47万元已被用于扶贫、社会赞助和公务活动,以此“证明”自己“不构成受贿罪”,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行为开脱。河南省郑州市南曹乡原乡长樊淑玲受贿索贿85万元,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责,竟然在法庭上哭喊“我受贿是为了准备扶贫”云云。本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税收宣传中,而在这两个贪官的口中,却成了自己受贿的遮羞布。湖北省乡镇企业培训中心原副主任王毛弟,在单…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现今,就有少数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貌若君子,却不走正道,绞尽脑汁伸手拿国家的财产,要别人的钱财。有的拿了别人的贿赂却要说是“辛苦费”,有的拿了钱却给人以假字画遮掩,其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不久前,湖南省临湘市却又出了个副市长“受贿扶贫”,引起社会广泛争议。据报道,检方指控原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余斌自2001年4月至2003年上半年,在担任临湘市教育局局长、副市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22.5万元。但余斌向法庭出示了11份票据和数十份证言,证实他所收受的钱财中有15.47万元已被用于扶…  相似文献   

5.
2014年12月17日,冯志明被戴上手铐和头套带走了. 被带走前,冯志明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他的头上,另一个更受瞩目的“头衔”是呼格吉勒图案专案组组长. 在冯志明被带走的两天前,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这一“判决结果”立刻引发关注浪潮.作为一名冤假错案的受害者,呼格吉勒图之所以引发“史无前例”的关注浪潮,是因为早在18年前他就被认定为“杀人凶手”而被剥夺生命.彼时,他年仅18岁.  相似文献   

6.
单崇山 《政府法制》2009,(13):34-35
潮州籍男子陈书伟因不服法院判决,在上诉状书写一个“操”字,被法院认定侮辱司法人员,遭拘留15天,他也因此成了舆论关注的“红人”。在此之前,陈书伟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好讼”人士。经历“操”字案后,谈起自己的五年诉讼之路,陈书伟说他累了,想“金盆洗手”了。  相似文献   

7.
2005年年终,人们送走了最“慈悲”的腐败案——余斌“用受贿款扶贫济困”案,又迎来了文建茂受贿案的二审判决。可以这样说,“慈悲”贪官余斌在社会上引发的争议刚刚消散,这里文建茂案又把“受贿济贫”推上了高潮。这些贪官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受贿济贫”当成自己规避获罪的法宝,也让人们不自觉地感到贪污腐败原来也可以游离于法理之外。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新田县教育局原局长文建茂受贿案发人深省。这令人想起《法制早报》先前报道过的湖南省临湘市原副市长余斌受贿一案,余斌在庭审中提出,他所收受的财物中近15万元已被用于扶贫帮困、社会赞助和公务活动,可不以受贿数额认定。然而,法院判决认为,因余斌收受贿赂的行为已实施完毕,其赃款去向不影响受贿罪的构成,故余斌提出其所受财物中用于公务部分不应以受贿数额认定的观点法院不予采纳,但可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在同一个省的两个类似案件中,都有所谓的将受贿所得的赃款用于捐款的事实,然而,两者的判决结果大相径庭,文建茂受贿一案,法…  相似文献   

9.
鞠海亭工作认真、勤奋而富有创新精神。在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人民法院工作期间,他由于办案速度快质量好而被评为“办案能手”。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法院担任清江法庭庭长期间,他带领全庭同志克服困难,把一个全法院最落后的山区法庭建设成为省级“五好法庭”。在温州中院工作期间,他成功主办过泰顺矽肺病赔偿案等一些全国闻名的大案。疑难案件的办理充分展示了鞠海亭好学习、肯钻研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前沿话语     
“赃款公用”不能免责湖南临湘市原副市长余斌在受贿过程中,将部分财物在案发前已全部以单位名义用于帮助下岗工人过年、支援贫困乡镇水利建设等,引发了“余斌将私受钱用于公务是否属于受贿”的激烈争议。陈爱和在《新安晚报》发表文章认为,受贿者做了“好事”,不仅意味着将非法收入捐赠慈善事业,还意味着通过“无偿付出”,也朝自己脸上贴了金。这种“挂羊头卖狗肉”,一方面因受贿行为给国家造成了祸害,另一方面又要借机捞取美名,实乃双重不义。对于“私受钱财用于公务是否属受贿”的争议或怀疑,其实是一种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顾手段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阿光  宋戈  杨鸣 《当代审判》2003,(7):45-47
能莉娟(化名)曾经沉浸在难以言表的喜悦之中,因为她找到了一位叫余斌的“达官贵人”作未婚夫,而且即将出国。  相似文献   

12.
在山东省胶南市,人人都夸法院院长任群先是“党和人民的好法官”。说他好,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的胶南法院曾荣获全国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也不仅因为他有“廉洁勤政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一大堆响当当的牌子,更不是因为他曾受过省高院晋级奖励,连续三次被市委、市政府记大功,而在于他说的和做的,桩桩件件,令人佩服。  相似文献   

13.
古城高唐,因《水浒》中“李逵大闹高唐州”而扬名海内外。如今,有一位好法官因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模范”称号而享有盛誉。他就是高唐县法院院长马来福同志。为探寻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受编辑部的委托专程奔赴高唐,采访了他本人,  相似文献   

14.
一名司法警察下班路遇抢劫。为阻止抢匪逃跑,他驾车追赶。劫匪被拦下了,但他的车因惯性将街边无辜老人和小孩撞成重伤。 熬过被人质疑的难关,他被授予“见义勇为好公民”称号,并受到两百余元钱的经济奖励。而他要承担的却是数万元经济损失。 现行法规尚无对“见义勇为伤及第三者”的有关规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月25日下午,当河南省漯河市东王村的乡亲们再次见到徐林东时,都觉得他“变化太大了”。8年前,徐林东离开老家时还是满头黑发,而如今,他俨然成了一个面容憔悴、头发花白的老头。8年里发生的种种事情,连徐林东自己有时都觉得像是一场噩梦。两年进京上访、6年被关精神病院,徐林东经历了人生中“不能承受之痛”,而造成这一切的导火索,竟是他那“好打抱不平”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周宇 《政府法制》2007,(5):19-21
活人被“公证”成了死人,而且还给他凭空“公证”出了一个妻子。这个事件成了公证界的丑闻,并以其事件的离奇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有人指出,这是一起被放大了的事件,然而,其背后暴露的是整个公证行业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7.
梁博,无疑被视为“中国好声音”这档娱乐节目杀出的一匹黑马,他最终拿下了桂冠。对于一位90后男孩儿来说,“中国好声音”夺冠后铺面而来的传言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从东北普通的大三学生到叱咤舞台的“好声音”冠军,从名不见经传的乐队主唱到身价逾50万元的“新锐摇滚人”,“惊人背景”、“富商后代”……诸多传言被写在了这位90后歌手的身上。  相似文献   

18.
死人复活     
何进 《江淮法治》2010,(20):33-33
前一时期,一个在外漂泊了约二十年的人回家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家居然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原来。在他当年离家之后,公安机关认为他被另一个人杀害了。于是就把那个人抓了起来。最终那个根本没有杀人的人被判犯有故意杀人罪而锒铛入狱.而他也在法律上被认定为已经被杀害。所以,他的正常回家,因为司法机关刑讯逼供所制造的冤假错案,而成了神奇的“死人复活”。  相似文献   

19.
阿成  谭爱芳 《政府法制》2005,(23):42-44
江西省玉山县公安局新闻报道组组长李如良因业绩突出,连续3年被公安部荣记个人三等功,被授予江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上饶市“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只因抵制本局局长周造敏的违法乱纪行为,李如良遭到了残酷的打击迫害,经历了地狱般的噩梦。就在他精神几近崩溃时,爱情、亲情和社会良知组成的滚滚人间真情向他涌来。此案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李如良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戴“罪”穿警服的人。  相似文献   

20.
黄莎  成于庆 《方圆》2023,(13):44-47
<正>张余鑫被抓获后,警方需要通知他的家里人,而他甚至都不知道父母的联系方式,最后还是派出所找到了他的叔叔,再联系上了他已年逾古稀的父母“解脱了!”这是张余鑫被警方抓获时唯一的想法。他逃了16年,从北京到山东,再从山东到四川,终于在极为普通的一天里,他被警方抓获。警方跟张余鑫确认身份后,对他说是“一个车的事儿”,张余鑫非常坦然:“我认,我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