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国画家杨石朗为人质朴木讷,不善交际,数十年来默默耕耘,自甘寂寞。数年前,他曾刻有一方闲章,印文为“百年以后人论定”。这是借用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记述的“元季四家”之一吴镇颇有自信,虽穷而不以所画媚世的一个典故,杨先生以此自勉。故事说:“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阒然,妻子颇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 如今,使杨石朗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作品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今夏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出乎意料地获得行家和观众们的赞誉。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先生说:“杨石朗的画传统功夫很深,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中国画要做到既有传统,又有新意,很不容易。”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对杨石朗说:“今天我连看了三个展览,不过你的画我是一张一张  相似文献   

2.
张大千早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特邀著名画家毕加索来提提意见。只见毕加索沿展览厅走了一圈,就不声不响地出门去了。张大千紧追上去,毕加索说:“这里没有您的一张画。”张大千急忙解释:“这整个展厅里的画,都是我画的。”毕加索一声不吭地走了。后来,张大千悟出了毕加索的言外之意:这些画只不过是继承了一套传统的中国画笔法摹写出来的。从此以后,张大千刻意求新,锐意创造,终于为国画开创了新局面。本来,以毕加索的地位和知名  相似文献   

3.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4.
思一 《瞭望》1988,(40)
每看一次画展,或翻完一本画册,我都要想起齐白石的“馒头”,“馒头”云者,是他形容自己所画的山形。形容得象,因为画得本来象馒头。一个个、圆滚滚。想到那样的山,和画家理直气壮的态度我就要笑。 “老夫喜画馒头山”是齐老先生题画诗的结句,在首句中他点了五代两位山水画祖师爷的名——荆浩和关仝:“逢人耻听说荆关。”  相似文献   

5.
每谈及自己的国画创作,张仃先生总说:“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我不止一次听他这么说过,在他家的客厅,在中国画研究院的画室里,在有关中国山水画的讨论会上,乃至在近期举行的《张仃山水写生画展》的展厅里,我又一次听他这么说。于是,我“追问”他。他回答我: “1932年,我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  相似文献   

6.
黄河     
思一 《瞭望》1989,(37)
79年头一回看到黄河的画展是在上海虹口公园,那时他才15岁,展出了40幅画,是同他的父亲黄永厚联展的。在场听到一句评语,这叫大人小孩都没法生气:“儿子比老子好!”话是余白墅先生说的。上海人会看“苗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能塞人口么?过了几年,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用整页篇幅发表了黄河的毕业创作《女娲》,风格显得特异而闲散。女  相似文献   

7.
江亚平 《侨园》2001,(4):8-9
我作驻外记者期间,阳春三月的一个晚上,在伦敦繁华的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一家名叫“骄傲”的著名画廊里,灯光柔和、气氛温馨,数十名社会名流、画家和艺术爱好者欢聚一堂,一边慢慢品尝着法国香槟酒,一边细细欣赏着周围墙上大小不同的油画和版画。宾客不断发出赞叹:太美了!真棒!意境深远!这些画大都取材于遥远的东方——长城、农舍、山村、水乡和牧童晚笛等。所有的画中都是一个人的署名——刘海明。这是旅英中国画家刘海明的一次个人画展。在伦敦这样一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国际大都市举行个人画展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刘海明近7年来却在英国举行了十多次这样的个人画展,可见他在英国艺术界为中国人争得了怎样一份荣誉和骄傲。  相似文献   

8.
生于1919年的袁淡如先生,神清气爽,恬淡温和。1993年他被评为上海市特色老人,上海电视台曾为他摄制专题片。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芦诸归雁》等作品多次获金奖和“艺术家金杯奖”等。他的画,郑逸梅先生曾这样评价:“灵逸之气,属于天籁;功力深厚,属于人籁。两者结合。就不同凡响了。”  相似文献   

9.
听说何海霞将赴港举办个人画展,不由诧异:八旬高龄的海翁何以还会动心去香港办画展呢?一问之下,原来事出有因。海翁说:‘促成这次画展的主要因素是,在香港市场上,我的假画不少。香港一位裱画铺的老板亲口对我说,他在年初看到过一批我的画,大约六七十幅。我一听大吃一惊。近几年我很少卖画,这位画商手中何以有这么多?其中必有蹊跷。如果市场上假画充塞,那么  相似文献   

10.
人丛中,我一眼看见坐在轮椅上的他——张乐平,清癯、瘦弱。这天正是华君武的个人画展开幕,病得不轻的他,又从医院“逃”了出来,出席开幕式,更向友人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相似文献   

11.
《桐阴画诀》有言:“画写胸中逸气耳。”中年书画家吴悦石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的。他常常强调要借笔墨写性灵,抒发感情。所以他的绘画作品质朴洒脱,机趣天然,而无霸悍之气。 去年十二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之邀,吴悦石在龙华艺术品有限公司举行个人画展。新加坡颇多华裔人士,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有着历史渊源与姻亲关系。他们当中不少人本身就是中国书画艺术家、收藏家或鉴赏家,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平。画展开幕那  相似文献   

12.
洪石苍     
文超 《瞭望》1994,(32)
洪石苍是韩国弘益大学教授,韩国东方水墨画会会长.他也是韩国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洪石苍的画有鲜明的东方色彩.他以东方人特有的心理经验和审美趣味来观察和表现世界.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他的作品一有激情;  相似文献   

13.
照片上这位提笔作画的娃娃,名叫刘芳。别看她只有十一岁,却已有了九年“画龄”。她六岁时画的《猫鱼图》,在美国洛杉矶儿童画展中得过三等奖,另一幅《猫咪图》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看小芳芳作画,也是颇有趣味的。在几十人围观的场合,她竟毫无惧色,从从容容站在一张大画案前,然后敏捷地铺好宣纸,从一大堆笔中拣出一枝大号毛笔。只见她歪着头凝思片刻,眨了眨乌亮的眼睛,便刷刷地画了起来。虽说不上“笔落惊风雨”,但笔底云烟,却也跃然纸上。面完之后,一副无拘无束的惬意神情,显露出天真的稚气。难怪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4):49-49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  相似文献   

15.
烟画是泊来品,故又名洋画.烟画传入中国在20世纪初,发端于上海,后风行全国,上海人称“香烟牌子”,北方人叫“洋片”. 烟画自来就受到人们喜爱,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就是个烟画迷.他在《红楼梦烟画》一文中说:儿时,“我缠着父亲,买海盗牌香烟,那洋烟里附有《红楼梦》画片”.但一直未凑齐整套的.近年,他在“逛厂甸庙会时购得《红楼梦》烟画一套,如与旧友邂逅,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16.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17.
张炜 《瞭望》1994,(39)
我看过郑板桥晚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上面说:象我们这种能写几句诗、画几笔画的人太多了,这就算当代“名士”?实际上我们算不得“名士”,我们不过是舞文弄墨的酸臭文人罢了,因为从我们的作品里一点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声音……他说他如果为了混生活,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可以种地,何必捏着一支笔杆在纸上涂来画去?世界上有多少种方法混生活,如果用笔墨混生活,可就算最寒酸、最可怜的一种了.郑板桥的觉悟令我心动.我从此明白了一个用笔人怎样才能不寒酸、不可怜.  相似文献   

18.
邵明  双敏 《瞭望》1985,(45)
如果不是童非题写的“李宁首届个人画展”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的提醒,看到那二十幅国画——俊雅挺拔的青竹、婷婷玉立的荷花、盘根错节的紫藤、果实累累的荔枝树……,我还真以为是哪位名画家的杰作呢! 被外国记者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喜欢画国画,早有所闻。然而,早些时候他在北京集训基地  相似文献   

19.
有个读书人名叫丘琼山,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一次经过一座气势庄严的大庙,便信步走了进去。一进大雄宝殿,看见四周墙壁上画满了《西厢记》中的图画。他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寺庙里的老和尚:“师傅,寺庙里的出家人怎么能画这些痴男情女的俗画?”老和尚合掌说道:“相公有所不知,咱们僧人就是从这里面悟出禅学真谛的。”丘琼山越发惊奇,又问:“那么是从何处领悟的呢?”老和尚闭目说道:“阿弥陀佛,《西厢·惊艳》之中不是唱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么?贫僧便是从这里悟禅的。”(事见《古今谭概·佻达部》)“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看见张生临去时的表情。达“一转”,还真“风魔了张解元”。而这座寺庙的和尚却偏  相似文献   

20.
一 张慕飞1922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的一个商家大户.18岁时,家里给他娶了当地商会主席的女儿为妻.张慕飞坚决反对这个包办的婚姻,在接新娘的唢呐鞭炮声中,他在新房里贴了一张古人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然后悄然离家出走.气得他母亲搂着新娘同前来的贺喜的亲友宣布:“他不要,我要!从今以后我要把她当我的亲生女儿看待,我要供她上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