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倩倩 《学理论》2012,(18):124-125
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肯定的是一种在痛苦与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尽情释放的自由人生,赞扬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而影片《红高粱》也正是对人性以及原始生命力不可抗拒的赞美与褒扬,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体现出了尼采所宣扬的这种酒神精神。所以将《红高粱》放在酒神精神的视阈中进行观照,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阐释,而且更进一步地证明了这种酒神精神能为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人指引一条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
徐杰 《学理论》2010,(8):112-113
文学从来都是人学。人的精神性的存在一直是美学和文艺学的思想主题。悲剧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态;悲剧理论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悲剧起源、悲剧品格本质和中国悲剧文学缺失三个方面论证了悲剧品格能够完善人的精神性的存在,能够维持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三角平衡,提出悲剧品格对于建立良好的精神生态系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杜琳 《学理论》2009,(28):87-88
尼采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从提倡非理性的作用、上帝死了、精神三变、超人诞生到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强调艺术和审美的人生,最后到达永世轮回,尼采为人类精神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对崇尚知识科学的理性主义以及基督教的无情批判,更是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为我们重新开启非理性主义的人类创造之门,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4.
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精神之所以能够与西方悲剧艺术发生密切联系是以它自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为基础的.不同时期基督教精神对悲剧艺术的影响力不同,悲剧对基督教精神的态度也不同.现代西方的悲剧艺术表现出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的情绪.现代悲剧艺术把上帝变成了人类认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世界的途径,一方面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基督教意象表现对现实的困惑和批判;另一方面把基督教意象作为原型,用现实材料建构现代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西方戏剧简史西方戏剧源于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人在大典上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唱诗句,有人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被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这一时期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著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欧洲的14~16世纪,是人类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作为西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家和批评家,始终致力于将悲剧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以及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伊格尔顿认为,悲剧是最具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政治美学的批判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变革力量。他通过重新界定悲剧艺术范畴,重申悲剧艺术"甜蜜的暴力"的悲剧性美学力量,借助精神分析法重新认知悲剧净化论来彰显悲剧在规训人性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否定性"政治美学功用。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价值的重视,为20世纪以来现代悲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伊格尔顿还将悲剧与宗教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相融合,来说明悲剧所蕴含的"向死而生"的政治美学启示,为指导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积极指向。  相似文献   

8.
徐燕燕 《各界》2006,(12):56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悲剧的理想和现代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小说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的悲剧,产生了与古典悲剧同样强烈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因此,哈代被称作“一位用小说形式写作的伟大悲剧家,用悲剧精神观察和描写生活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尤其以“环境与性格小说”为代表,丰富了悲剧美学。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其震颤心灵的悲剧而产生巨大的美感。该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最典型的主人公,《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探求哈代悲剧小说的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龚金红 《学理论》2012,(2):24-26
尼采的生命哲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学者大都从尼采中期和晚期的著作中研究尼采的生命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历史的分析,再以尼采《悲剧的诞生》这部早期著作为例可以说明尼采的哲学是依照历史发展而来的,他一生的生命哲学思想具有统一性。尼采哲学的首要贡献是实现了存在哲学向价值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5)
《他们》是欧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经历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借助悲剧理论,通过分析《他们》中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用自己的微弱力量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悲剧精神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探讨《他们》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1.
查芳灵 《学理论》2009,(17):60-61
尼采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是其批判西方基督教世界观的重要一环。在批判基督教文化设置的“偶像”——上帝及其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解构了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强力意志”理论为本体论依据,建构起新型理想人格,“超人”是此理想人格的范型,即将强力意志充分发扬和实现了的人,是强力意志、新的价值观念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12.
常彦 《各界》2009,18(7)
希腊悲剧基本上取材于神话和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从剧情上看,希腊悲剧与此前的"系统叙事诗"所表现的古老家族的不幸遭遇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共同的主题都是人在客观世界面前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和不幸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谢素军 《学理论》2009,(19):84-85
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经典,所展现的包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然其渊源剖析却众说纷纭,本文以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为例,通过简要回顾作品情节纲要,提取其核心价值从而归结其所体现的悲剧精神,然后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其进行思辨性的探讨。认为文学悲剧所折射的正是政治哲学语境下多元论困境所铸造的悲剧现实。  相似文献   

14.
石嵩 《学理论》2013,(19):187-189
朱光潜被誉为中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其代表作《悲剧心理学》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部系统地阐释和批判西方悲剧理论的著作。笔者将近年来中外学术界对《悲剧心理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分析,发现针对这部学术权威巨著,仍存在研究的空白和盲区以及再次审读和发掘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中西比较的方法视域,试图厘清有关《悲剧心理学》理论运用及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形势依然很严峻,其水环境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公地悲剧”理论的角度可以有效分析库区水污染严重的原因,而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摆脱“公地悲剧”的理论,亦可为走出三峡库区水污染“公地悲剧”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焕文 《学理论》2010,(16):160-161
文章以悲剧为切入点来探讨鲁迅悲剧人生观及其在他文本中的再现,以期能对鲁迅悲剧人生观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玲霞 《学理论》2014,(6):140-141
悲剧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悲剧冲突中,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因为冲突,所以悲剧是矛盾的产物,矛盾的不可调和使人物与社会、环境、自身之间进行相互冲撞,由此引发对主人公的悲悯和同情。莫泊桑小说《一生》以主人公雅娜为中心,真实再现了19世纪法国女性在情与欲,灵与肉中矛盾苦难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新式贵族渥伦斯基的形象。他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而是有着“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矛盾的内心中夹杂着积极的人生愿望和盲目地奔波.流消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通过对渥伦斯基悲剧命运的分析,进而探讨渥伦斯基与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一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张乃良 《学理论》2010,(23):188-189
杜十娘故事的套路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史上习见的“士妓之恋”,宋元杂剧中就已经开始在舞台上盛演这一类故事了,这类故事的结局常常走向悲剧。对悲剧成因的探讨在以往的解读中,更多是挖掘封建礼教的罪恶,忽视了明代中晚期后崛起的金钱势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实际上,杜十娘的悲剧成因除过礼教的巨大潜因之外,就是金钱对杜十娘爱情的毁灭。  相似文献   

20.
和建伟 《学理论》2009,(27):248-249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中国史诗巨著《三国演义》结构非常复杂,表面看来,二者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审美特性等都相去甚远,但事实上,它们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主旨的处理上都表现出相似的观念。它们都对悲剧因素进行淡化,都有主旨之争。这种结构观的相似性启示我们思考史诗时代中印在哇活观念及思维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