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庭若市     
〔邹忌不若徐公之美,而妻、妾、客皆以为美于徐公。〕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为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音基)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2.
正(宋)吕本中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54-54
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相似文献   

4.
正知与行及其相互关系,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论与实践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观点。一个维度是难与易,最早的认识是《尚书》的知易行难,"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注疏:"言知之易,行之难"。宋朝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也难也"。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行之非艰,而知之  相似文献   

5.
赵守箴 《中国人大》2000,(20):33-33
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对乡镇政务公开工作实行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秦邓析子曾说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人大代表生活、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通过人大代表把群众的意见、意愿、智慧集中起采,  相似文献   

6.
“知易行难”与只说不做楚云飞知与行的关系,在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那些主张“知易行难”的,有所谓“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孙中山则提出“知难行易”说,毛泽东又.提出“知行统一”说,对这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才算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纵观现实世界,“知难行...  相似文献   

7.
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作用力。 第一,吸引力。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像一块永久性磁铁,用高尚的人格、科学的真理、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等多条磁力线构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场,把广大群众紧紧地吸引在我们周围。我们所言确为人之喜闻,我们所行实乃众之乐见,我们所为正是大家企盼。我们同周围的人要同呼吸,共命运,零距离,无隔膜,血脉相通,心心相印。  相似文献   

8.
反帝爱国追求真理──读《黄琪翔传》有感姜天麟我对黄琪翔先生早有所闻,但只知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对他的经历却了解甚少。前年年底,听说王大鲁、刘清云二位老人正在合写《黄琪翔传》,心里油然产生早一点拜读此书之感。年前,王老将刚印完的这本书...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有着注重人际关系传统的国家,先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早有洞见。古语云:“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又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群”、“人和”成为成事的重要条件。古往今来,不论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文学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3,(12):53-53
昭公后醒【原文】昔宋昭公出亡至乎境,喟然叹日:“呜呼,吾知所以亡失矣。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昼学道而昔讲之,二年而美闻。宋人迎而复之,卒为贤君,谥为昭公。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亡,此后醒者也。(群书治要·贾子)【译文】  相似文献   

11.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出国(境)人员在外,异国闻乡音,他乡遇华人,有时会感到分外亲切,自然也免不了与之拉拉家常,叙叙乡情。然而如果你一见华人老乡便不加分辨地与之交往,毫无警惕地沉浸在“乡音乡情”之中,那就难免会上当受骗。因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敌对势力以及少数别有用心之徒,常常利用“乡音乡情”做掩护,布设各种陷阱,拉人下水,实施危害我国家安全利益和出国人员的生命财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之间推心置腹的友谊时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14.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文明素质重在实践,重在养成:‘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动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有一个大提升。”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2007年4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文明委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办特奥、迎奥运、迎世博”这一主线,认真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把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捕诉合一’后,审前羁押率是多少?"今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吉林省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就"捕诉合一"曾作深入交流,陈卫东向杨克勤抛出这样一个问题。8月22日至23日,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邀请7名法学专家,前往吉林省检察机关开展实地调研。闻之不若见之。陈卫东应邀赴吉,杨克勤给出的答案与眼见为实的吉林检察机关实践,让他有了  相似文献   

16.
吴天祥同志是担负信访工作的极为普通的干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却能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自己的心上,以“使有菽粟如水火”的深情,以对人民的诚意、爱心,温暖群众的心。吴天祥同志的公仆精神高就高在他已经将它变成了行为和现实。善之真,不仅要有善之知,而最重要的是有行之实。“履”是“德之基”,在道德问题上,着实是以行为明,行为重,且行难于知而高于知的。信访工作本来是一件聆听群众要求以禀上与下达的工作。吴天祥同志对  相似文献   

17.
当年,孙中山倡导“知难行易”,意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想到了就能做到。后来,学者胡适对此颇不认同,就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的文章商榷。文中很巧妙地用孙中山曾干过的“医生”行当来说明“知固是难,行也不易”--“医学是最难的事,人命所关,故西洋的医科大学毕业年限比别科都长二年以上。但读了许多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微菌学,药学……还算不得医生。医学一面是学,一面又是术,一面是知,一面又是行。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一个医生的造成,全靠知行的合一,即行即知,即知即行,越行越知,越知越行的工巧精妙。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行也大不易也!”  相似文献   

18.
洹河塔影     
洹河塔影方鹰人间事有时很是奇怪,对近在咫尺的事物偏偏知之不多,睁眼即见的也未必就能看得明白,越是朝夕相伴的,越容易被疏忽。正如老北京之了解名闻遐迩的颐和园不一定比异国他乡的游子知道得更多的道理一样,这种情形并不罕见,笔者就是一个明证。我虽然是吃洹河水...  相似文献   

19.
笑蜀 《同舟共进》2011,(11):12-12
“爹是儿的通行证,儿是爹的墓志铭”,这是微博上流行的一句非名人名言,说的就是歌唱家李双江之子北京街头寻衅。年少气盛一时冲动,本也寻常。不寻常的是,寻衅之后依然嚣张。这就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尤其乃父李双江所起的心理暗示作用了。  相似文献   

20.
"鬼怕恶人"的启示凌岚近日翻看苏轼先生的《艾子杂说》,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记载,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相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