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公平观提供了反思性别公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视野下,妇女在家庭与公共双重领域所遭遇的一切不公平对待才能全面得到以公平为尺度的深刻反思。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公平,性别公平是一套从形式到内容、从载体到表现均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客观发展而不断产生新标准与新内涵的观念和准则。它不仅当然表现为公共领域的两性政治平等,同时也必然表现为包括私人领域的更为广泛的两性社会平等。以在公共领域赋予并保障妇女各项平等权利的获得与行使为基础,解决性别公平问题的核心之点还应当涉及现代父权在家庭私人领域的基本建制,应当涉及这一基本建制如何被现代社会保留、巩固,抑或如何被瓦解、摧毁。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社会公平协调地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确保高等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诉求.文章就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归纳扣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一直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享有、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期待以及发展结果上,女性普遍处于弱势地位,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未能完全实现。教育性别公平实现的引发原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打破对女性的学科和专业隔离、建立健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变革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可作为教育性别公平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课堂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性别文化的课堂公平,是指两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平等的课堂学习身份,公平地享受课堂资源,公平地获得课堂评价.我国传统性别文化是导致两性在课堂教学中遭遇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建构课堂公平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以新型的性别文化为指导,解构与重构课堂中的性别结构,课堂资源面向所有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性别不再是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亚娟 《理论前沿》2009,(19):42-43
高等教育存在的性别隔离,本质上是性别歧视,是对社会结构中的男女地位与职业隔离的复制。并通过教育制度强化了这一结果。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并从司法上提供相应救济,保障女性教育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形式对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府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作为国有产权代表,就政府而言,主要责任是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当前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时期,其社会属性与意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然要求由精英特权演变为公众权利.这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重新认识政府职能和增强三种意识,处理好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质量评价的差异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为高等教育公平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其政策框架最大的特点是以六个"公平群体"为核心,为这六个群体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提高其受教育质量。该政策框架包含战略目标、政府与大学责任、政府战略与大学规划、绩效指标、经费分配等内容。为了确保政策有效实施,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原住民支持项目、高等教育公平支持项目、高等教育残疾人支持项目和高等教育参与和合作项目,以推动高等教育公平进程。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观念是指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定位的观点和看法.具体讲是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传统的定位和反传统的定位以及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定位等的观点和看法.社会性别观念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二类是反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三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性别观念.从制度层面看,劳动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与社会性别制度的作用分不开;从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看,当前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与我国就业总形势存在冲突和矛盾;从社会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看,社会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市场客体的影响.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双亲化;提倡自我就业、自主创业等.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非公平现象与非理性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宏观布局、收费制度和招生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非公平现象,这些非公平现象大多源于非理性决策,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理性决策,特别是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来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此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进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然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随着大众化程度的提高而完全得到解决,而是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大众化阶段研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新视角: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分析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的现状,进而探讨了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公平分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职场性骚扰已成为性别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其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也是对个人权益的侵犯。权力差异与等级制度、组织氛围、性别偏见态度等因素被认为与性骚扰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场性骚扰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造成伤害,同时在组织内部也造成恶劣影响,使负面后果扩散到组织和社会层面。聚焦性别不平等角度,通过总结与分析性骚扰的成因、影响因素及相关后果,探讨与展望职场性骚扰的防治与反馈机制,可揭示出女性在职场性骚扰行为中的受害处境及面临的现实伤害。如何建立更好的防治和反馈机制以消除工作场所中的不当性行为,还需进一步深化有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规模扩张太快、学费大幅提高等原因,影响了高等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成员公平、合理流动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合理分担成本,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放缓教育外延扩张步伐,注重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我国企业无疑应加强反倾销应诉。但由于目前的国际反倾销制度从协议的建立到具体实施,都存在着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质不公平,因此,单靠加强应诉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本文试以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原则为视角,分析该制度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具体规定。实质及其原因,并提出中国在修改规则和实务操作方面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动态的、相对的公平。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为此,基础教育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高等教育要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联交易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的演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有着积极意义。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则是特殊制度环境的产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对外加强信息披露、对内完善公司治理的思路,以有效遏止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家庭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这是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中的瓶颈之一。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评价指标包括婚姻非自主性别比率、彩礼过度率、传统观念认同性别比率、离婚率、家庭暴力度、新生儿性别比、夫妻不平等度、自杀性别比率和平均受教育程度性别比率。将以上指标按重要性程度赋权,经过综合加权后,得到的综合分值,即为性别不平等度,它可以反映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19.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了兼顾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中央政府围绕高等教育性别、阶层、民族、城乡与区域公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回顾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政策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状况,发现有待进一步改善.围绕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现状,提出了完善未来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先进性别文化的快速传播,针对社会性别偏见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在音乐领域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力量不可忽视,但女性在音乐领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劣势却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女性领导者和获奖者比例偏低,与女性更加擅长音乐的日常经验相悖。专业学习者、专业领导者、专业创作者、社会音乐人这四个音乐领域专业群体的性别分布情况能够很好地说明女性在音乐领域的现状。在音乐教育领域,音乐学院女性学习者的总人数远多于男性,但随着学历的提升,女性的占比逐渐下降并最终低于男性;就音乐学院或歌剧院的领导者群体而言,男性独霸领导权;在社会音乐人群体中,女性创作者及获奖者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女性占比的偏低直接反映了女性在音乐领域面临的严重不平等,而性别平等及性别优势教育的深化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塑造是消除音乐领域性别不平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