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艾滋病问题相关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态度不同,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则不同。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不同,采取的行动则可能完全相异。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态度决定着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行为的安全程度。而对青少年相关态度的了解,则有助于青少年艾滋病的预防。为了了解目前青少年对待艾滋病问题的态度,笔者及其同事以四川为研究基地做了大量调查,其调研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男—男性关系人群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易感人群,在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战略中,以青少年勾主体的男—男性关系人群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和忽略的群体。而采用相关社会学技术,调查、了解该人群现状并对其高危行为实施社会干预,对目前中国社会的艾滋病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技术大量运用于青少年健康教育,这不但契合了青少年网络化生存的时代特征,更以其明显的互动性克服了传统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弊端。在借鉴国内外青少年健康教育运用网络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网络教学模式,经过精心设计的网络教学内容和教学互动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自我效能,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体人群和后继感染人群,但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容乐观。青少年艾滋病教育的必要性既表现在艾滋病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和对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影响之上,同时又表现在青少年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在“高危人群”、贫困人群中的高比例性上。青少年艾滋病教育应针对其年龄和人群特征有的放矢进行。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应联合行动,确立相应教育目标及教育原则,探索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坚持正面导向,努力改变其行为认知,使青少年自觉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自我防御机制的有效部分。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吸毒者中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吸毒者是艾滋 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静脉注射吸毒是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绝大多数吸 毒者有艾滋病感染/传播的高危行为, 如共用注射器、商业性行为,并且性行 为中有半数从不戴安全套。因此,了解 吸毒者中艾滋病流行现状,提出可行 的预防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和上海市情,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特殊性,本文就如何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核心指标提出如下建议:(1)青少年的年龄段应当统一和明确,可把青少年界定为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群.(2)以公安机关查获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据为基础,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将青少年涉罪率作为核心指标,青少年犯罪率作为参照指标.(3)以核心指标为基础,建立青少年犯罪定类监测指标体系.(4)制定青少年犯罪数据采集的统一标准和要求,重视和完善各部门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公检法司、人口办、青保办、劳动部门等各相关部门有关青少年数据的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7.
对于吸毒和艾滋病的防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如何确保中华民族的人口质量、避免由流行病的蔓延而危及人口安全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尤为重要.由于这一群体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常表现为性活跃群体,而且其中一些人对于诸如毒品的诱惑和避免各种高危行为的自制力相对薄弱,因而他们容易发生共用针具吸毒和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行为,从而加大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本文基于对南京和无锡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风险意识的调查,来反映青少年吸毒者群体在艾滋病相关知识、性规范和生活态度、对艾滋病风险的认识,以及与其他年龄组群体相比所存在的差异.基于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力图寻找对于吸毒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以帮助他们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焦虑症是青少年人群中的一种心理疾患,它会导致青少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发展、并降低青少年的生存质量。焦虑症与青少年的恐惧感觉、紧张情绪、思维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而预防青少年焦虑症,则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强化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关怀和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9.
焦红 《世纪行》2012,(1):46-46
艾滋病与精神疾病(以下称"两病")是特殊人群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加强这两类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两病"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威胁,确保公共安全,是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吸毒现象呈现低龄化、低文化程度,闲散性、团伙化,复吸率高、艾滋病感染率高、犯罪率高,品种多样化与新型化的特点.认知的偏差、寻求自我认同的误区、问题应对方式的缺陷、凸显自我追求时尚的怪圈及人生观的扭曲,是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主观成因.吸毒行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主要有系统预防的倡导性策略、家庭辅导与社区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 ,当前青少年激情犯罪现象较为突出 ,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社会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如何有效地进行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正措施 ,解决或减少青少年激情犯罪行为 ,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或出于对社会的仇视,或出于其他心态与目的,故意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他人。据报道,对东部某市妇教所的 50名被收容卖淫妓女调查显示,假如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 14.3%表示将有意传染他人, 45.2%表示将隐瞒实情, 28. 6%表示要注意预防传播给他人。   2000年 9月 7日,国务院参事室在上海召开“艾滋病立法问题研讨会”,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中国有必要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正补充,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并加重给予刑事处罚。专家们还提议制定《艾滋病防治法》。东南大学卫生法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男—男性关系人群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长期以来,在该人群中潜存着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危机。由于该人群属较为隐蔽的亚文化人群,因而必须采用特殊的行为干预策略,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扩散。本研究项目采用传播人类学和社会学“社会表征与互动参与”新前沿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男—男人群的非安全行为实施干预,并运用相应评估指标,对该项目的干预效果作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蔓延已成为中国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进行预防和控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中也存在着种种性别歧视,尤其在异性性交往传播的防控方面更为突出。因此,应从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出发改善有关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行动,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梦的实现者,而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行为已然危及到中国梦的行进,惩治与预防刻不容缓。1997~2013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洞见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应作出积极应对:具体而言,我国青少年犯罪应着力建立健全18岁至25岁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体系,同时采取"抓早抓小、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有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研究较少,且多从原因分析着手,强调宏观教育预防工作。就陕西省而言,基于相关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吸毒青少年呈现出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经济状况较差、初始吸毒低龄化以及强制隔离戒毒青少年中农村户籍的比例较高、使用新型毒品的比例相对较高、复吸率高、戒治难度较大等特点。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是对毒品缺乏判断力、自控力以及交友不慎。预防青少年吸毒,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要提高毒品预防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完善四级毒品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桂花 《人权》2005,(2):35-36
2001年6月,一个新的项目在中央党校悄然启动。当时,学员中有人对它侧目而视,也有人对它不以为然,更多人认为它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学员,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厅级干部,其中大多数是一把手。在他们看来,“防治艾滋病政策研讨”,似乎更应该是卫生部门的事,至多是他们主管卫生工作的副手的事。但是,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靳薇却认为,“在国家决定迎头抗击艾滋病的今天,中层领导干部对艾滋病知识和防治艾滋病政策的了解,成为这场抗击成败的关键。因为他们正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中坚力量!”在中…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作为毒品使用的易感人群,国内外皆注重针对其的毒品预防教育。相比于美国与欧洲国家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国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以"6·27"工程为抓手,具有源头预防以学校为主阵地、运作方式自上而下、治理机制采用社会联动形式、实践创新百花齐放等特性。为使中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国家应从构建毒品预防长效机制、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学校工作与社会工作并重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在全球11亿烟民中,中国占的比例最高,目前全国15岁以上的烟民有2.3亿,吸食的烟草占全世界的30%,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据我国1996年调查,青少年的吸烟率明显上升。2000年11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全国选择五个农村地区、二个城市地区的15-49岁已婚和未婚的男性及女性中开展艾滋病KAP(态度、知识及行为)调查和吸烟、饮酒情况调查。为了解这一人群中青少年(年龄15-29岁)吸烟和饮酒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本文作者于2002年6月在美国东西方中心研修期间,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妇女与艾滋病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流行现状与特征、干预策略与措施、防治对策及手段等,多角度分析在妇女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建议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女性在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共同抗击艾滋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所构成的威胁,倡导共享人类健康文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