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袁世凯为何不重用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都是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地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支笔的粱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物档案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出版家。曾因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永不叙用”。是出席1949年新政协的四代人当中唯一一个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等“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人。  相似文献   

3.
施恺 《传承》2013,(6):144-145
康有为及其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早年为改良变法奔走操劳,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他晚年建立"保皇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又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康有为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前提上。  相似文献   

4.
陈佳春  温建钦 《传承》2013,(8):144-145
康有为及其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早年为改良变法奔走操劳,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他晚年建立"保皇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又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康有为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前提上。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是刘揆一为中国近代化而斗争的时期。以武昌首义为标志,可以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武昌首义前,他从戊戌变法和自立军起事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才能实现政治制度民主化,并为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武昌首义后,刘揆一和大多数革命党人一样,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就是实施民生主义,他开始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实业。民国初立,在孙中山让位袁世凯、黄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建于何时、何地?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湖南建警说依据为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湖南保卫局;保定、天津建警说源于袁世凯在保定建立、在天津发展的巡警制度;北京建警说则发端于清政府1905年成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警察机关——巡警部;武汉建警说植根于张之洞创建的武昌警察总局。这些都曾经被学者认为是近代警察制度的首创之举。笔者认为,就清末时人对近代警政的认知和实践层面而言,1902年5月张之洞创办的武昌警察总局更具近代西方警察制度的雏形,其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警局"。  相似文献   

7.
丁春莉 《传承》2010,(18):72-73
倪嗣冲为袁世凯称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政治上,支持解散国会,驱逐国民党议员,重草宪法;思想文化上,请大总统提倡经学教育,为袁世凯称帝造舆论声势;军事上,他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即安武军),成为袁世凯在地方上的有力支持者。可以说,倪嗣冲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袁世凯的忠实追随者。倪嗣冲的态度坚定了袁世凯称帝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倪嗣冲与袁世凯称帝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嗣冲为袁世凯称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政治上,支持解散国会,驱逐国民党议员,重草宪法;思想文化上,请大总统提倡经学教育,为袁世凯称帝造舆论声势;军事上,他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即安武军),成为袁世凯在地方上的有力支持者.可以说,倪嗣冲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袁世凯的忠实追随者.倪嗣冲的态度坚定了袁世凯称帝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八月初三夜,到袁世凯的住所劝他发动军事政变,是维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此事,有袁世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记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称对话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近年来发现的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提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而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对于此点,有论者认为毕永年的记载,形成于他与康有为交恶以后,叙述中通篇对康有为持贬斥态度,“将夜说袁世凯的举动也归咎于康有为一人,而将亲自往说袁世凯的谭嗣同说成是反对康有为意见的”①。但谭嗣同是一个人到袁世凯的寓所去游说袁世凯的吗…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新型的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世界上难度最大、时间最短的变法.由于它自身的文化缺失,没有实现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也埋下了戊戌变法遽然夭折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度是近代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才华横溢,雄辩滔滔,深得袁世凯赏识;他为立宪运动鼓吹奔走,为速开国会呼吁呐喊,受到了时人的尊敬和称赞。但他将做“帝师”及实现“君宪”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发起成立筹安会,受到时人的指责和痛骂。作为袁世凯的高级智囊,杨度与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交情?他为什么将自己的“君宪”理论寄托于袁世凯?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大叫:“杨度误我!”  相似文献   

12.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出山”史实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辛亥革命史论著在涉及袁世凯1911年10月再度出山的经过时,都提到奕劻曾派徐世昌在10月20日(有的著作为22日)去彰德和袁世凯密商,劝其出山。袁世凯趁机提出了六个条件:1、明年即开国会;2、组织责任内阁;3、宽容参与此次事件诸人;4、解除党禁;5、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6、须予以十分充足的军费。并声称六条缺一不可,否则决不出山。那么,徐世昌到底去彰德和袁世凯密商了没有?袁世凯究竟是否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在攻克汉阳的第二天,冯国璋便致电袁世凯,要求乘机攻打武昌。由于袁和在武昌的湖北都督黎元洪密谋联合迫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总统,所以袁世凯下令冯国璋按兵不动,不得向武昌发动进攻。冯此时立功心切,认为长江随时可渡,武昌唾手可得,因而曾对袁世凯当时停战和谈的意图表示不满。袁世凯意识到冯继续留在湖北前线,可能成为完成自己大计的障碍,便改任冯国璋为察哈尔都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春秋》2011,(2):1-1
1912,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其“反共和”、“反民主”倒行逆施愈加猖獗。英勇不屈的山东军民,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袁斗争。山东讨袁护国战争的胜利进行,成为当时全国护国运动中最有生气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直接形成了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严重威胁,加速了袁世凯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06,(Z1)
北洋军阀是清末和民国初年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阀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编陆军",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1901年,袁世凯因出卖维新派和镇压义和团,被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所建新军称为北洋军。1905年,北洋军六镇练成,形成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1913年初,袁世凯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北洋军阀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1916年,称帝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中国…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功过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乃一代枭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最后以身败名裂告终,对袁氏的评价似乎早已盖棺论定。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化。袁世凯死后,人们均认为其悲惨结局乃袁氏咎由自取。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袁世凯执政期间,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进步还是倒退;二是对袁世凯遭人批评甚至唾骂的三件事,即戊戌期间的告密案、接受“二十一条”和称帝如何评价。如果我们能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那么对袁世凯也就能作出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建…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将政权拱手让出,是关系辛亥革命成败的重大事件。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袁世凯采用又拉又打的两面派手段、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的大力支持,这三者是“让位”的重要原因。应该说“,让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归咎于孙中山个人的失策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18.
金振中  方军 《当代广西》2014,(14):59-59
正1915年8月14日,袁世凯授意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著文鼓吹帝制。梁启超立即意识到这是帝制复辟的序幕。梁的学生、时任袁世凯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秘密到津,会晤梁启超,共同商议发难,他们选择云南为首先发难之地。梁启超于8月22日,怀着不忍坐视袁世凯及六君子"鬼蜮出没,除非天夺吾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五大总统后裔今何在?袁世凯、蔡元洪、冯国库、徐世昌、曹银等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初期先后任过大总统。如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他们的后裔们的踪迹在哪里?生活状况如何?仍为人们所关注。袁世凯家族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1898年在天津小...  相似文献   

20.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吸引了无数眼球。以往人们从银幕、荧屏上看到的袁世凯,大都是一个大腹便便、政治上野心勃勃的窃国大盗形象。此次由名演员孙淳扮演的袁世凯,没有带主观色彩去任意臧否这个人物。实际上,袁世凯在政治上的蜕变是有一个过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