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劳动、生活和爱情的诗意记录,分析其诗歌美学特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秦风.蒹葭>历来被称为"最得风人神致"的"千古怀人之作",其意象、情境、辞章和象征意义,在凄清婉约问摇曳着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由<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而成的一门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继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阳明先生揭橥良知之学、倡言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教,使儒家心学大放异彩。宋明理学家不仅对于"性之善"与"心之灵"有其深刻的体认,而且自觉地为之献身以便修德成圣,阳明先生力主"心即理"及其所谓"良知",说到底即集中体现了一种将"心之灵"与"性之善"两大认识真正合而为一的儒家信仰,"信得良知"便是对这一儒家信仰的真实表达。所谓"信得良知",亦可以说是一种儒家化的良知信仰或良知化的儒家信仰,正是基于这一信仰,阳明先生才汲汲于教人依良知而行,做一个心地光明、纯乎天理的人。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是封建官场的楷模。在晚清政治腐败的大背景下,身为理学大师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洁身自爱,廉洁从政,是因为其深受儒家思想的理欲观、公私观和义利观影响,崇尚"灭人欲,存天理"的理欲观、以公灭私的公私观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曾国藩的廉洁从政思想对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其他四经相比是"五经"中能够更直接、全面了解汉中及其他地域文化的文本。以汉代《诗经》学中关于汉中所在地域的文化地理背景为基础,着重分析其中涉及到汉中地域及其他与两汉时期汉中文化特征形成、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探求汉代《诗经》学与汉中文化之间关系,并揭示汉代《诗经》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水浒传>里,水泊梁山以"替天行道"为"形象广告",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招聘广告",团伙内部不分贵贱,兄友弟恭,大家称兄道弟,情同手足,熟人之间、圈子内部温情脉脉,疑似奉行天理、人情中的仁义慈爱准则.换了陌生人,梁山好汉们则变成心狠手辣,毫无人道的冷血动物. 王伦担任梁山"一把手"的时候,立下一个拿人头做"投名状"的恶法.林冲雪夜上梁山,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关意境的理论论述,结合<诗经·国风>中的有关诗篇来探讨风诗中的意境美.优美的意境主要是以"以实写虚、虚实结合","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等手法创造出来的.这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对当今的文艺创作仍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四、存神尽性 以上所论是<正蒙注>的心性论观点,现在来看<正蒙注>存神尽性的功夫论.船山在对<正蒙>的太和篇的解释中,在许多横渠论天道的地方都转向了人道的解释,如他在对<正蒙>"不如野马纲缊,不足谓之太和"的解释中,便特别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肖太和之本体":此言体道者不于物感未交、喜怒哀乐未倚之中,合气于神,合神于性,以健顺五常之理融会于清通,生气变化而有滞有息,则不足以肖太和之本体,而用亦不足以行矣.(太和)[42]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0.
<正>网络问政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是政府和民众借助互联网络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网络问政的关键是"问",更为重要的是"问"政之后的"理"政,即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反映的问题,因此网络理政成为网络问政的落脚点和归宿。从网络问政向网络理政转变,这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变革对自身行为做出的重大调整,从深层次反映了其高度的网络认知自觉。要强化和规范网络理政,提升网络理政效果,则需要政府转变关于互联网络的诸多  相似文献   

11.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5,(12)
<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清晰表述,是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逻辑严密的战略思想,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歌咏言",从<诗经>而"汉乐府"而成熟的唐诗而宋词元曲,几年的衍变与积淀,古诗词以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无穷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喜爱古典诗歌,但总是为诗歌意境的难以把握所困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着意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物境而情境而意境层层深入地品悟意境.本文就谈一谈平日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境界的三个渐进阶段的想象、体验与品味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一) 提及"问题意识",笔者不由想到了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曾撰写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在这个章程中,他提出了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144个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他在<章程>开篇就明确提出,成立"问题研究会"的目的就是要搞清当时社会和人生面临的"所必需"或"未得适当之解决"因而影响进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对朱熹有关<大学>的"移其文""补其传"进行了批判,强调要恢复<大学>"古本",并通过对格物、新民等范畴的创造性诠释,论证了"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命题,实现了对<大学>的心学化诠释,最终为其心学体系确立了经典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倡导我们要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1月7日,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举办、电子政务研究所承办的"电子治理的创新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市吉林省宾馆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1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行政论坛》《长白学  相似文献   

18.
阴孚 《各界》2008,17(6)
池莉是目前中国文坛炙手可热的女作家之一.早期,她以"新写实主义"经典力作"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享誉文坛,并奠定了基本创作特色:关注市民阶层,擅用细腻、平实的笔触对日常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存神尽性"问题是王船山<张子正蒙注>体系的落脚点,涉及<正蒙注>之根本宗旨和终极关怀,意义重大."神"指心神,"性"指人性,"存"与"尽"是功夫,文章重点讨论"存神尽性"论中的心性和功夫问题.文章以为船山所论存神尽性功夫并非十分清楚,但大体上可以说存神尽性的为学意义是既要穷理也要涵养,伦理意义是破除物欲的阻碍,功夫极致是达到化物不滞的境界,宇宙论意义是形死而神不亡之超道德的带有准宗教意义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三、<殷先公先王考>和<续考>:熟练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王国维成熟地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17年初先后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两文.因其所运用的方法缜密精当,解决的问题重大,为研究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故成为近代史学史上意义重大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