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怀着对基层群众的拳拳情意,深入探访百姓疾苦;以人民利益为先,减轻征购粮负担;大力推行改革、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人民获得感;超前发展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群众幸福感;招贤纳士,重视育才留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习近平在主政正定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与民生发展实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宋静 《理论月刊》2006,1(3):154-156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而政治观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政治价值观教育。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价值本质观教育、政治价值目标观教育、政治价值标准观教育、政治价值选择观教育和政治价值创新观教育等。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人民中心观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逻辑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力量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导向观、人民评价标准观。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颜军 《长白学刊》2022,(4):27-35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由人民健康战略观、人民健康地位观、人民健康价值观、人民健康理念观、人民健康实践观等组成,内涵丰富而深刻,彰显战略性、宏阔性、务实性、担当性和系统性等鲜明理论特质。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为发展新时代人民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人民树立科学健康观提供了理念指引,为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统战工作创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优势明显;高校党委和上级统战部门的重视、制度建设与人才建设的加强是统战工作创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条件;统战部门和统战工作可通过以课堂为主的理论教育、以课外为主的实践教育以及特色化的教育路径创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卉  罗勇 《贵州民族研究》2004,24(1):141-144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邓小平政治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中华民族凝聚力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8.
周淑芳 《前沿》2007,2(7):108-110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培育中,既要重视帮助他们逐步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重视其整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周千猷 《求索》2022,(3):35-42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立场、观点和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习近平兼具理论品质和实践效果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地位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这些观点构成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和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10.
赵锋  王友琛 《创造》2023,(2):49-51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年的成长成才,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青年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对青年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新时代重大问题。习近平青年观涵盖了青年认知观、青年成才观、青年教育观、青年工作观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习近平青年观为指导并结合青年特点和时代要求来开展。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就是江山"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通俗表达,深刻体现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教育、教师和师德三位一体,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关于教育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师德的内涵、意义、特征、内容和加强师德建设的举措,形成了严密完整的师德观。践行习近平师德观,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以培育教育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切入点,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多力并举,保证广大教师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  相似文献   

13.
亲情教育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话题之一。新世纪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亲情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指出了当前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困境,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实效性的优化策略,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公平观,既关注普及意义的教育公平,也强调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旨在最终达到受教育者人人成才的教育公平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了深刻的新阐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治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体现出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相结合的严谨逻辑理路;在核心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以人民利益为基点,从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发展观五个维度铺陈开来;在价值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价值、方向指引价值和经验借鉴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理论图景的勾画与探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主政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地方从政工作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理论源于实践,系统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探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来源,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因此一切权力理所应当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全部权力的源泉。进入新时代,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对权力的主体观、价值观、行使观以及制约观都做了系统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的权力主体是人民,权力来源于人民,当政者用权只是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并且行使权力的最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接受人民监督,方可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论影视文化的德育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愈来愈突出。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政治观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要消除这些不良影响 ,就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笔者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论述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当前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法治观教育存在目标过高、内容抽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法治氛围差等问题。要提升法治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调整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学方式,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培养真正具有法律素养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为人民担当、与人民共治,体现出习近平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人民观"。这一"人民观"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发,其内涵丰富、逻辑严谨,体现出理论上的承续拓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当代性。新时代只有坚持和贯彻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才能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