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毒品犯罪日益猖獗,因毒品犯罪而产生的未成年人吸毒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控制和减少毒品犯罪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迫切的任务。毒品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针对其特点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具体说,在治理毒品犯罪时,不仅要切断毒品的供应,还应设法减少对毒品的需求;不仅要制定针对制毒、贩毒等毒品犯罪行为的严厉惩治措施,还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制度。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未成年人毒品犯罪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在犯罪数量、犯罪主体、犯罪手段、地域分布、毒品种类等方面呈现一定特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对毒品的好奇和无知、亲密群体的诱导、特殊经历的诱发和不良交往的影响等。针对山西省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现状和成因,需要我们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应对。  相似文献   

3.
妈妈禁毒联盟是以"关爱生命、呵护家庭"为目标,由广大妇女携手组成的禁毒公益组织,在湖湘地区开创了全国之最,呈现出日常、过程、典型等不同断面状态的模式;从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凝聚理论、犯罪共通理论视角分析了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所发挥的社会预防内在机理与外在动力,宏微结合完整剖析其作用过程与内在逻辑;创新的经验与启发为: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社会预防探寻自我特色道路,激活新力量使得社会柔性治理的民间力量崛起,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本土文化转化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一起构成世界三大公害。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作案、侵犯人身财产严重、手段残忍凶狠等新特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是否应当构成毒品再犯,在理论界、司法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毒品再犯是立法基于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功利主义考量,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大处罚政策是我国刑法一贯的立场,在未成年人是否构成毒品再犯的问题上,其根本上反映的是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与毒品犯罪"严打"政策的适用冲突。未成年人不构成毒品再犯具有正当性,这不仅仅是基于刑法体系性分析的结果,更是刑法回归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刑法效益观引导下的现实主义考量。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对于遏制和减少新吸毒人员滋生,保护和促进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对策的提出应遵循社会学和教育学原理,应综合发挥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长效性地帮助留守未成年人远离和防范毒品。  相似文献   

7.
毒品犯罪刑事政策是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总的刑事政策在毒品犯罪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着眼于毒品犯罪的基本态势,以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为目标,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活动和措施反映国家对毒品犯罪的基本态度。我国在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而毒品犯罪发展的新形势也对新时期毒品犯罪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毒品犯罪总体处于国家可控范围之内,但形势较为严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打击的毒品犯罪案件数、抓获犯罪人数与缴获的毒品量一直呈攀高之势。多年以来,国家展开声势浩大的毒品犯罪治理,结果却是案件越打越多、犯罪人数愈抓愈多。毒品犯罪根源于毒品需求市场的强力拉动带来的畸高利润,同时毒品犯罪供应市场的独特结构与毒品犯罪打击的一些方向性偏差,又共同制约了国家毒品犯罪治理的整体效果。我国治理毒品犯罪无捷径可走,只有降需减供。这就需要扭转目前偏好毒品犯罪打击的评价体系,真正落实毒品预防教育,创新戒毒措施体系,提升与优化国家打击毒品犯罪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型毒品犯罪:生成特征与宽严相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毒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毒品。相对于传统毒品犯罪来讲。新型毒品犯罪具有制造手段相对简单、制造数量巨大、隐蔽性强以及扩散速度极快等特征。认真对待毒品犯罪的这些特征,才能在新型毒品犯罪中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对于新型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标准务必严格,对于单纯运输新型毒品、未成年人以及以贩养吸人员实施的毒品犯罪应当从宽;另一方面,应严厉打击走私制毒物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等外围行为,扩大毒品再犯的成立范围,对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实施的毒品犯罪、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要“严”,并坚持对“零星贩毒”进行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它既损害了犯罪者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分析现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学校应从四个方面作出反思和调整,发挥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第一,建立一套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评估测量体系,这是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工作;第二,有效控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失学者和辍学者,尽快普及高中教育,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手段;第三,树立大德育观念,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第四,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社区和家庭主动参与的立体犯罪防控网络,是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凸显家庭问题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和监护人的责任,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中,家庭预防始终是一块"短板"。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督、惩戒,对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未成年人监护人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社会各个方面形成整体合力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是困扰司法学界的大难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个性教育;加强学校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明白犯罪的危害性;加大惩治与教育手段,使未成年人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甘肃毒品犯罪的现状和所呈现出的特点,并提出系列打击和预防毒品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当前山东省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列举了当前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六个特点,分析了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单位犯罪的问题日益复杂,流动性、跨地域性犯罪和有组织团伙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加高科技化、网络化;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等又呈现出各自的发展趋势。惩治和预防犯罪应当从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同时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犯缓刑是针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刑罚制度,其符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缓刑的理论基础包括刑罚个别化、刑罚谦抑性和教育刑等原则,应当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对未成年犯缓刑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民法院近3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司法机关是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后防线,对未成年人罪犯,要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共同建立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我国亦不例外。特别是随着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为突出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多重性、差异性、特殊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重点要抓全面教育 ,优化环境 ,落实帮教三件大事  相似文献   

19.
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当前山东省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列举了当前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六个特点,分析了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概括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心理行为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社会因素中的网络因素及家庭教育因素。通过预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