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可以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不是简单地将文件生搬硬套到教材中,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为指导,通过课程创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中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使二十大精神得以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增强制度自信与创新自觉,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以守正创新增强高校思政课制度的生机活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在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为例,梳理、筛选、优化课程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凝练出系列思政主题单元,形成“警察职业素养”育人主题。以育人主题为主线,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公安专业教育内容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烹饪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本土化具有重要意义。烹饪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学的目标方向一致、教学方法相互融通、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然而,在教学中仍面临着烹饪类专业就业指导与思政教学内容失衡、思政元素融入速度缓慢、思政元素融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提高思政教学内容比例、及时调整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完善思政元素融入工作机制,提高烹饪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指二者在育人目标、价值导向和建设发展步调上要保持协调一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回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应着重从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创新三方面入手,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的教学对高校党建工作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注重全面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上海高校全面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目前,上海高校已经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质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教育的“上海体系”日渐成熟成型。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美育体系,全面塑造学生的人格情操。美育课程已成为高校教学开展的着力点之一,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落脚点,高校美育课程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课程思政的任务与使命。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有着类似的核心诉求,当前高校美育思政处于起步阶段,从教师思政意识培养到课程内容方法建设均尚待完善,其工作路径可围绕先天契合性及现存薄弱点逐步展开。一、美育与课程思政契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机制建设,高校要加强课程融入、文化陶冶、实践内化、制度保障、研究解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单一载体向多元载体、显性灌输向多维渗透、单一渠道向协同育人、知识教化向价值引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刘凤霞 《人民论坛》2020,(8):122-123
国学不是静态的死知识,而是活化的知识传承。将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国学课程模式,可拉近学生与国学文化之间的距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涵养道德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途径,挖掘高等数学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出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策略,真正起到课程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发挥思政课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依托思政课价值塑造的关键作用,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借助思政课实践转化的重要指向,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既应当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促进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串成系统连贯的“珍珠链”,又应当守正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形成理论滋养、价值铸魂、行动自觉互促共进的“动力链”,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课程教育中受到应有的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正在从事高校"两课"教学及有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创新党建工作新机制,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建立高校党政机关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盟、党政机关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盟、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联盟、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联盟。这是对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的运用,是对党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学思政课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扎实推动中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应当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做到融入内容准确全面,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价值意蕴;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高效化;强调多频共振,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国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碰撞交锋日益频繁,社会思潮在发展中表现出种类多样化、内容现实化、传播网状化等新特点。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应对各种思潮影响的路径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话语体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有效回应各种思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他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他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认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J省持续进行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探索,包括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支撑学科建设水平等。回顾这一历史进程,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包括紧扣中央精神、注重推陈出新、依循因地制宜、坚持系统施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把握“变”与“不变”关系中提高实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善用系统分析思维迎接挑战、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思政课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运用党的百年重大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以"党的百年重大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融入高中思政课统编教材模块3第一单元为例,可以呈现如何运用中共党史,厚植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是连接思政理论与具体行动之间的桥梁。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明确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课程思政目标可从职业层面、大学生层面和自然人层面三个方面构建,形成清晰的目标体系;实施策略包括思政元素挖掘应紧扣专业知识、精选思政素材、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把握呈现时机、教师以身作则,期望能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史实支撑。思政教师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党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德育为首的育人功能。用好、用活党史资源,坚持学科育人;弘扬优秀党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树立"大思政"理念,迈进社会大课堂;遵循党史足迹,重视实践教学,着力打造培根铸魂育人思政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