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的简赅与传神在这世上恐 怕是无与伦比的了,单是个 “一”字就能组合成无数个词组。比如“一把手”,原指能干的人,但现今其最熟悉、使用最广泛的含义则是指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与“一把手”相关的词语还真不少,有心人做了统计:一班人,一人班、一言堂,一锤定音……;还有人将“一把手”三个字重新组合,如“一手”、“一手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这项工作是某某书记一手把它抓起来的,这个同志是某某书记一手把他培养提拔起来的……。当然,这里的“一手”或“一手把”,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的“一…  相似文献   

2.
要在世上办点事,尤其是好事,就必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付出代价。所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好事多磨”这个成语,应该说是总结了无数人生经历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3.
华丁 《瞭望》1991,(33)
一位养护、管理下水道的青年工人,利用他人“有求于我”的“服务窗口”,吃遍了附近的餐馆,一时在群众中播下恶名。后来,他痛改前非,群众又给他送了两顶“桂冠”:文明服务标兵,区“十佳青年星座”之一,还被推举为区政协委员。 这个反差鲜明的故事,发生在天津市和平区排水管理所。这个管理所不久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想出新招,组织职工展开了一场“假如我被吃、拿、要”的讨论,设身处地为不堪负担之苦  相似文献   

4.
唐燕能 《各界》2014,(11):8-10
1948年春,蒋月泉曾参加过国民党领导的上海“戡乱建国”宣传总队,这个问题在1953年民主改革、1955年肃反中都作过书面交代,结论为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与蒋月泉情况完全相同的唐耿良也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他的入党。“文革”中,蒋月泉按照造反派的要求,把这一历史问题重新作了书面交代。蒋月泉承认,他在1949年春节曾接到评弹研究会通知,要他到上海电台参加义务播音,募捐慰劳“国军”。他去唱了一段开篇。这是他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相似文献   

5.
钟敬 《瞭望》1982,(10)
(一) 卡扎菲是利比亚的国家元首。但是他一不叫作总统,二不叫作主席,现在的称谓是“九·一革命领导人卡扎菲上校”。他的同事和不少利比亚人把这个称谓简化了,但加上“兄弟”一词,称作“卡扎菲上校兄弟”。 三年前,卡扎菲根据他自己的逐渐系统化了的对国家体制改革理论,放弃了一切行政职务,用他的话说,“革命要与权力分开,革命领导人不参与执政,一切权力归人民。”他取消了议会和政府,因为他说,“议会是对民主的歪曲”,“政府与民主是不相容的”。他建立了相当于议会的总人民代表大会,其领导人称作“秘书长”;建立了相当于政府的总人民委员会,其各级领导人一概称作“秘书”。他还把国名改为利比亚“民众国”,说是政治上让民众“自己统治自己”,经济上让民  相似文献   

6.
瞭望哨     
《瞭望》1982,(1)
有位领导同志“诉苦”说。他的兼职有十几个,一天几个会,这个会不能终席,又夹着公文包去赶那个会了。这种“大忙人”,使我想起了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 张天翼在同名短篇小说中,刻划了一位名义上为“抗日”奔忙,实则泡在会里,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官僚主义者。这位老兄官瘾十足,到处“争”会。有时未叫他出席,他就说人家是“秘密行动”,甚至要追查“背景”。他整天东奔西跑,口里挂的是:“恨不得要取消睡觉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  相似文献   

7.
1992年12月24日,阴历腊月初一,为中国棉花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病逝在山西省闻喜县涑阳村他的家中,终年83岁。在他病重期间,吴吉昌曾多次叮嘱亲人:“人活着就要穿衣吃饭,不能光顾眼前挣钱,得种好棉花哩!”在他弥留之际,还断断续续地交待他的小女儿:“把地翻好,肥上足,明年开春一定要种好棉花……”这是吴吉昌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棉  相似文献   

8.
驾驭愤怒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一来到林肯总统那里, 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总统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无情地回敬那个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尖刻的信,然后拿给林肯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总统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是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  相似文献   

9.
刘吉 《瞭望》1986,(37)
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巨大功绩在于他首先提出这个命题。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前后来概括,而并没有指明这个工业化后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社会,代表时代生产力的产业又是什么?托夫勒提出“第三次浪潮”,这个充满艺术魅力的说法,使得贝尔提出的问题从学术界走向社会,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但是,《第三次浪潮》并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它更像一本关于  相似文献   

10.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在成都“杜甫草堂”,为杜甫写的凭吊对联.尽管郭沫若写的扬李抑杜的《李白与杜甫》,倍受诟病,但这幅楹联却非常中肯,对杜甫的人品与文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忧愤深广,沉郁凝重,深深地印在了后代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照片上的这位老人,长髯齐胸,洒脱清雅。有人猜他是位艺术家,有人说他是个老中医。听到这些,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是个老兵。”这位神采飘逸的“老兵”,就是原核工业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李觉将军。去年年底的一天,我们拜访了他。“先念同志这个词题得好!讲得好!”看到李先念同志为本刊的题词:“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晚报上连载丁隆炎同志撰写的《彭总在四川》,让人看了难忘之处颇多,比如彭德怀对他的老部下说过这么一段话:“作为领导,还是要多关心大家的生活……为什么有的部队在风沙露天里开饭?搭个草棚子饭堂不可以吗?为什么下工后一个个还泥糊拉渣的?搭一个木头澡堂不可以吗?作为干部,关心人才是头一份工作。我看 干部,历来把他是不是处处关心下属的苦乐安危作为头条标准。” 看了此文,我被彭老总的这个“头条标准”深深感动了。彭德怀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部下,也同样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自己。黄克诚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平时行军作战,他的战马总是让伤病员和年小体弱的同志骑。他经常关心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江苏省检察院表彰了全省检察官的贤内助,20位同志获得了检察官贤内助的光荣称号,其中有两名是“男贤内助”。一位是号称“汤司令”的汤福荣,他的妻子是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检察官。妻子办案很忙,有时甚至几天不回家。买菜、烧饭、洗衣、拖地、管孩子都交给了他,因此得了这个“汤司令”的雅号。老汤有个严格的座右铭,那就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法院对江西万载县株潭镇原党委书记晏志平依法作出一审判决,认定他受贿34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5年。晏志平在剖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说:“我在株潭是父母官,我为人民做了一点事,为企业做了一点工作,人民、企业像儿女孝敬父母一样对待我也是应该的,我是可以不推辞的。” 正是这个他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由,使他“理直气壮”地让他管辖的企业厂长、部门负责人,像孝敬父母一样给他进贡,他心安理得地一一笑纳,终于在接受“孝敬”中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对于这个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15.
100 90=? 这是江苏兴化县某公社一家社办工厂的采购员,给一个数学细胞充盈的工程师出的一道“试题”。现今社会上,有这样一些采购员,他们神通广大、最具有活动能量。他们最主要的学问,就是掌握商品的价值,包括形形色色的人的“价值”。现在这个采购员给上海针织机械一厂工程师毛显清定的“价格”是:在每月一百元工资外,支付给他九十元酬金。只要求他效举手之劳,为这个社队企业“帮帮忙”。所以,他蛮有把握地等着工程师立即把他预期的答案送上门来。 但毛显清却没有立即答复他。天一亮,他就上工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遑逃走。原来是一个盗墓的,披着一块白绸。鲁迅之所以有坟场踢鬼的勇气,根本就在于他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这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需要。目前,社会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浮…  相似文献   

17.
屠雨迅 《民主》2008,(5):45-45
近年来,人们时常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中文名字叫“曹操”的老外。这个洋曹操是个美国青年,本名乔纳森。他喜欢冒险,不愿像同龄人那样在美国过优裕闲适的生活,十多年前几乎身无分文地来中国寻梦。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引发的英语热,给这个美国青年创造了极好的就业机会。他在北京一所学校教英语,是货真价实的“外教”,相信收入水平不薄。不仅如此,他还如愿以偿地娶了一位清纯可人的北京姑娘。  相似文献   

18.
世上没有绝对笔直的路。所以人之一生,必然要走许多弯路。曲曲弯弯,正是社会发展和自然景观的常态。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许多旧有的“辙儿”不灵了,各行各业都在“转轨变型”,各阶层人士的人生之路,也常常需要拐点弯儿,这都是很正常的。 最近朋友相聚,品评周围人士时,往往要说到一句话:“他呀,太不会拐弯了,如今吃不开罗!”这也牵扯一个“拐弯儿”的问题。后来听人们说得多了,难免引发了笔者的思索。据我观察,许多不会“拐弯儿”的人中,细分起来,还  相似文献   

19.
章国材 《民主》2004,(4):46-46
物理学家丁肇中给外人的印象是个奇人。他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去年12月,中国气象局请他作了一场关于寻找反物质的学术报告,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这位物理学天才。从他的大家风范反思当今中国科技界的氛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丁肇中回答提问经常说:“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会去主观推断,他说:“最尖端的科学很难判断是怎么回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就是这个“不知道”促使他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年轻时代起到现在接近古稀之年,他充满对宇宙的好奇心,不断发现新事实,由“不知”变为“知之”。  相似文献   

20.
他当时是热血沸腾地报名的,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告诉同学记者对面的这个小伙子,是有1.7米身高的广西医科大学大三的学生,他叫“微尘”。他说为自己取这个化名,是因为青岛有一群叫这个名字的人,他们做好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