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浮,在21世纪初仍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首先,要把握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科学原理,分清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区别,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指导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冀维纳 《世纪桥》2011,(9):37-39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具有历史局限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提供了实践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深刻反映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涵、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3.
人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的人学观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的区别,在于马克思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也是他的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它实现了人的本质观的真正变革.马克思实践人学观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人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我们正确地掌握人同世界的整体性关系,科学地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和使命,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原本被认为已弄清楚的问题又在新的实践、新的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变得歧义丛生了,社会主义观就是其中的一个。可以说,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马克思对人的需要的本质、内容、起点及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价值、人的目的的关怀;而他的研究方法和他为无产阶级及人类指明的发展需要、满足需要的现实道路又无时不刻强调着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革命性。如果把这两方面的特征分离开来,就会误解和歪曲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星 《党史文苑》2008,(4):48-50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创新和实际需要的维度出发,对马克思的职业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既有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能从社会就业的角度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的教导,学习马克思严谨、求实、忘我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对于我们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彻底清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派在工人阶级中间散布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他战斗者的革命姿态始终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马克思终其一生创作了极为严整和科学的理论,为人类文明宝库增加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借此契机继续发扬马克思战斗着的革命精神,继续坚持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继承马克思追求真理的品质,贯彻马克思的劳动人民立场,坚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需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与时代前列的中国来说,我们更需要加强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科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意蕴。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科学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导致了科学对人的异化。运用马克思科学观理论指导实践,既要重视科学的实用价值,又要重视科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9.
曾凡跃 《探索》2003,23(4):114-117
马克思科学的个体观 ,是实践的个体观 ,也是辩证的个体观。对个体的本质、个体的发展的辩证理解 ,是马克思科学个体观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 ,也是马克思的个体观得以扬弃旧哲学个体观的内在机制。个体辩证法还是马克思辩证法系统以及马克思的历史观和人学观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10.
鉴于马克思的特殊历史地位,其本人对自身理论的评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对其本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解读是为必要.马克思从认识基础、产生前提、发展动力、外部契机、内容、特性、使命、命运的角度论述了何为马克思主义;从坚持、运用、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其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后人科学地认识、对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下中国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凯  汪晓莺  袁媛 《世纪桥》2011,(15):35-36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对私有制批判的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辩证的私有制观,分析了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批判思想的落脚点、理论旨趣等思想,总结出正确把握马克思对私有制批判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春萍 《世纪桥》2009,(24):60-61
人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的人学观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的区别,在于马克思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也是他的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它实现了人的本质观的真正变革。马克思实践人学观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人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我们正确地掌握人同世界的整体性关系,科学地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和使命,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这是马克思始终坚持的关于"跨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集中体现着马克思关于"跨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马克思关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就因为它具有深刻的"马克思特色"。具有"马克思特色"的时代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群众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解放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科学的时代观。马克思的时代观为我们精准地分析和揭示我们的时代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提供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基本视角和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维意  杜萍 《求实》2008,1(3):11-1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的革命性特征.对实践的革命性的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实践观价值指向的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价值指向是一种革命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革命性表现为环境改变与自我改变的统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创新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当代创新;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创新;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创新;开放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创新;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创新。贯彻执行五大发展理念需要遵循马克思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即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坚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认识方法、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共产党人100多年来进行社会革命和创立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最本源的思想动因和最基本的历史依据,就来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首先要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办法,应该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实践观.正是实践观成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百多年来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理论活力和革命精神,成为时代哲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要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取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正的辩证批判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吸取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历史合理性,而且要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实质公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分配.马克思分配公正观的历史辩证法要求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减少初次分配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