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问: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作为被告一方可以或可能采用的认为自己不构成专利侵权或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抗辩事由有哪些?  相似文献   

2.
周晓冰 《科技与法律》2010,83(1):61-64,69
产品销售者可以在经营过程中向公众介绍其销售的产品的商标等信息,但应注意在广告宣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应在使用商标时,使消费者对于该商标的权利人与该产品的销售者之间产生混淆或误解,否则,其行为可能会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从而因侵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根据专利法规定,产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否应当授予专利权,由中国专利局或者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决定。专利复审委员会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决定,不影响人民法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依据当事人的请求和证据,认定被控产品外观与专利申请日前该产品已有外观相同或近似,从而支持被告的现有设计抗辩成立。  相似文献   

4.
彭晨曦 《科技与法律》2006,(4):52-54,101
举讧责任分配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也是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一个重大问题。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应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与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与知识产权法对行为保全的审查要件规定不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规定了胜诉可能性、难以弥补的损害、双方利益平衡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四要件.经由域外经验可知,《民事诉讼法》上“其他损害”与“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认定标准宜作统一,后者不仅包括现实发生的损害,也包括发生损害的较大可能性.胜诉可能性应为较大可能性,至少符合“初步证明案件”标准,不宜只考虑“严肃的问题”标准.四要件之间可有内部互动,在合理范围内弹性化处理.四要件与保全期间、范围、担保及保全的解除等其他程序机制之间也可形成外部互动.  相似文献   

6.
对于先用权抗辩中"相同产品"的把握不能脱离产品的技术特征这一根本要素,应当从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来认定是否构成"相同产品"。只要该被控侵权产品与在专利申请日前制造、销售的其他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没有实质差别,存在的这种差别仍然没有超出专利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就应当认定为"相同产品"。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侵权审判中的抗辩是指原告诉被告侵犯其知识产权,被告以自己也拥有合法的知识产权而提出的抗辩甚至反诉,表现出“谁侵谁的权”的诉讼对抗。因此研究其抗辩事由、产生的原因、消解的途径,为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最新修订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确定为三级案由。本文论述了"确认不侵权纠纷"的性质、特征、诉讼标的、诉的利益等理论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确认之诉的立案要件、行政诉讼与确认不侵权之诉重合等实务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蔡伟  陈颖 《人民司法》2021,(5):94-96
【裁判要旨】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对于公证书的效力,应当根据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的基本规定,在尊重立法本意和维护正常公证秩序的基础上,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作出合理公正的评判。异地公证因不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对其效力应当予以认可。对于严重超期且未能作出合理性解释的公证书,在效力的审查上应当从严。对于公证书载明的公证过程可能存在虚假,对方当事人提出合理怀疑且公证机构未能作出针对性说明的,对其效力应不予认定。  相似文献   

10.
商标的最重要功能是识别来源。商标的价值受商品声誉影响的程度较大。商标标示的商品声誉越高,商标价值也越大。高价值的商标一旦与其标示的商品割断联系,商标的价值可能由此而贬损。司法机关在审理某些商标权的权属纠纷案件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以刚性的判决断定商标权权属的归属,将会导致商标与原来标示的高声誉商品分离,商标的价值受到贬损,双方当事人利益期待皆落空,与社会公众的期待相背离,进而引发新一轮更加复杂的矛盾纠纷,酿成社会资源和司法资源浪费扩大。这样情形下,作为司法裁判者,应当在坚持实质公正和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将价值衡量作为办案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依法、能动地运用调解这一柔性审理方式,达成双方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各方利益的均衡,并最终实现社会效果最佳化。  相似文献   

11.
梁亚 《法学杂志》2007,28(5):123-125
应当以开发风险抗辩对一个国家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为标准来对其在产品责任诉讼中的适用与否进行抉择,同时本文对适用开发风险抗辩的限制条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新建 《河北法学》2006,24(7):49-52
近年来,商誉损害赔偿纠纷越来越多.商誉损害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关于商誉损害赔偿的数额,尚无具有可操作性的计算标准,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较难把握.司法实践中商誉损害赔偿额一是在综合考虑基础上酌情确定,二是以商誉权人消除影响所需费用作为赔偿额的确定依据.应根据商誉损害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应适用的计算标准.同时,确定商誉赔偿数额的其他方式如法定赔偿额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商标淡化的侵害对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军 《知识产权》2002,12(1):24-27
商标淡化,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作为削弱、冲淡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的一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商标淡化直接的危害后果是对驰名商标和其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的损害,从而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于2003年12月12日提出的宪法修改建议案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的诸多方面,字里行间体现出执政党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一些重要调整。其中提出,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项建设若获得即将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成为新中国强化对私有财产保护的里程碑。至此,可以认为,在法律上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已经处于同等的地位。宪法第12条第1款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私有财产。 众所周知,知识财富是当今日益重要的财产形态,它既可能属于国家、集体所有,也可能为私人所有,无论其权属如何,都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合法权利。 主张知识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并非仅仅是重弹“私有  相似文献   

15.
谈时装外观设计侵权行为的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革滨 《知识产权》2002,12(4):15-17
近些年来,国内外时装设计师的时装外观设计被侵权的现象相当严重,尤其是著名的设计师的时装设计被假冒的情势更为严峻。那么,时装设计师(或设计单位)应当用何种手段来保护自已的权利呢?笔者认为,时装设计师(或设计单位)要树立专利法的保护观念,就是要把自己的时装外观设计主动地向国家专利管理机关申请时装外观设计专利权,运用专利法保护自己的时装外观设计。从当今的司法实践来分析,当前主要的问题是时装设计师(或设计单位)如何识别对其时装的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侵权行为的辨析,本文就此问题,谈谈对该种侵权行为的辨析,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6.
专利权是一种绝对性较弱、客体不够确定的财产权。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刑事制裁不符合专利权的性质,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立法也对其持审慎的态度。在我国,增设“侵犯专利权罪”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不应当设置该罪名。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修订的刑法新增设侵犯商业秘密罪,该罪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争议,甚至连什么是“商业秘密”这一最基本的概念都未能达成共识,更遑论其他方面:如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还是包括间接故意,过失能否构成犯罪?如果能够构成,那么使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不正当手段”在本罪中应如何界定?“造成重大损失”是本罪的既遂标志还是成立标志?可见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定罪量刑。本文对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评析,并阐释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是当前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正确理解和认定刑法规定的三种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对于运用刑法惩治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认为 ,注册商标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对“明知”的理解应区分存在论意义上和司法推定层面的不同 ;应明确“销售金额”、“违法所得数额”、“非法经营数额”各有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廓清其是否应归于共同侵权行为,即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这一问题。根据结合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将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划分为同时空结合和异时空结合两类行为。由于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确定的划分数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原因力的标准,并且无辜的受害人相对于实施了侵权行为的加害人应受到更多的保护,因此虽然无意思联络,只要数个侵权行为互相结合造成同一损害的,行为人应向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即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转载侵犯名誉权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解决这类问题,应当规范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文章的转载;确定被告应当区分不同形式的转载;应当加重首发媒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