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危险年龄"段。事实表明: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严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能力、人格等主观与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但是综合分析离不开具体分析的辅助,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角度深入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学校教育的缺陷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一定影响。如何全面改进学校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防线。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问题家庭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本文拟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层声音     
要切实落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保障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上升的现象,要切实解决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辍学生、闲散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着力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取得实效。要切实落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保障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综治委副主任顾秀莲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未成年人多达3.67亿,如何充分有效保护和促进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增多、在全部犯罪中所占比率增大、社会危害性日趋加剧,已成为"当今之患、未来之忧"。因此,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迫在眉睫,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和共同责任。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一)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态势。20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我国的未成年人尤其是12——18岁之间的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亦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如下: 一、主体低龄化.手段成人化。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始犯年龄及高峰年龄均提前,有的少年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提出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未成年人辍学、流浪乞讨、违法犯罪等社会现象的不断涌现反映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评判地借鉴国外有效的立法经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冯倩 《法制与社会》2014,(6):211-212
本文从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定义出发,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和预防农村留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却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对在校学生的犯罪心理、犯罪特点进行分析,并就预防建议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逐步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多样化等新特点。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结构,他们渴望独立、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从而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并从该层面出发,探讨相应的教育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析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为社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罪犯的定势错位是罪犯个体的病态心理活动。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是罪犯定势错位的社会基础,罪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是定势错位的心理基础。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罪犯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信念丧失、心灵空虚、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自我改造。甚至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罪犯人际闻的不信任、磨擦与冲突。对罪犯定势错位的调适,要定位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罪犯自身的品德修养;也可以采取系统脱敏法去纠正。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治理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门的司法制度.如何作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批捕工作,真正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做到既打击犯罪,又教育挽救,使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已经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笔者从近年来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的实践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走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再加上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差,除此之外,在受到犯罪分子的侵害时,一些未成年人有时候由于害怕不敢报警,所以在当今社会当中,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多,这种违法犯罪活动不仅给未成年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有时候还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防止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的立法现状进行阐述,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易星  宋晓明 《政法学刊》2007,24(5):123-128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在引导未成年学生时,尚存在空白或不完善的方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不力;对差生简单粗暴,处理不当;对"好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存在偏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漏洞等成为当前学校环境中引起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在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学校教育承担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把德育放在学校素质教育的首位;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性教育课进课堂;将心理教育和辅导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工读学校改革和建设是学校在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应该采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并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特别程序单独进行专篇规定。大量青少年因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早加以干预、调整,可能会大量的出现违法犯罪或自杀倾向。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建立一套以文化预防为主的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逐步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多样化等新特点。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结构,他们渴望独立、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从而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并从该层面出发,探讨相应的教育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质的不同。因此,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制度也应与处理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普通司法制度有所区别。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少年司法制度是否完备,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少年法院是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少年法,是少年司法制度的基石;少年司法处遇措施是少年司法制度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的快速增长,已引起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和预防,将严重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危害社会的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走出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误区,客观剖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全面掌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切实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防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