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晓勇 《新湘评论》2010,(15):38-39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本地资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形成规模效应,坚持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之路。南县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只有扬长避短,擦亮"农"字招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须有大产业做支撑;大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提升.必须创立鲜明特色的一流品牌:仁怀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茅台品牌的拉动;要实现仁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历史性跨越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好这一世界品牌的作用,大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打造世界名镇.建设世界名酒之都,是仁怀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最根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发展的县域工业化格局。一、调优结构,提升县域工业整体素质。调优结构,重点是集中县域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出区别于其他区域,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立县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信息引导、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等措施,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组建…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我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其中,水电产业大有可为,如果加以培育,必将形成规模和特色,带动全市经济的腾飞。  一、发展水电产业的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首先要看自身的优势。白山市发展水电产业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势。全市有集水面积 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229条,水能资源总量达 80.25亿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7倍,全市有可供修建水力发电的河流 161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106.1万千瓦…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2,(12):39-39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要推动更多的文化资源投向基层、更多的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巩固、提升、完善,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群众文化,培育训一批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兵团具有鲜明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基本特征:没有完整的地区国民经济体系,没有完整的政府职能和经济调控手段,没有必要的资源掌控权和明确的法律地位,缺少行政执法权等。因此,实现兵团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基础上的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要完善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化发展目标;要通过发挥兵团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不但要关注生产领域而且还要重视加工领域;要追求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来实现兵地融合;要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终结以师团为区域发展单元的格局,实现经济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要全面发展兵团文化;要突出国有经济地位: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正在县域及以下地方形成,县域经济的竞争已转变为“集群对抗”。现阶段辽宁县域集群发展中存在规模较小,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与牵动、产业的低端化和重构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还较低以及所依托园区的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加快辽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及内容;将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实行“点轴式”合作发展模式;采取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优势产品,塑造辽宁品牌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西部大开发中,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地区优势,但地区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只有依托地区优势和地区特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壮大以资源深度开发为特色的加工工业,培育和发展稀土、生物高科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经济优势才会形成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镇域兴则县域兴。近几年,莱州市按照"突出优势,分类指导,产业引领,特色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全市财政收入过亿元镇街达10个,占镇街总数的60%,其中过5亿元的1个、过2亿元的6个,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引导各镇街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制定特色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了临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资源产业、商贸旅游等镇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镇域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根本是保护、传承、发展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关键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扶持壮大一批文化企业、产业园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让文化资源转化为贵州后发赶超的强劲动力。做优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博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房县紧紧围绕"经济总量翻番、工业主体凸现、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平安"的总体思路,通过兴产业、上项目、抓服务、强功能、创环境,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开放经济、劳务经济、城镇经济、民营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谋求产业支撑,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要赢得竞争、脱颖而出,就要立足资源、创造优势,打造特色经济。优化特色农业。一是建立特色基地。扶持山羊、食用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  相似文献   

12.
论县域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勇 《求实》2000,(8):38-40
一省旅游大产业的形成与壮大,往往需要各基本板块——县(市、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县(市、区)来说,培育建设县域旅游支柱产业,更是一个意义重大且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当前,首先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全县上下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合力与冲击力。其次,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坚实措施,稳步推进,全心创造旅游系统经济优势。要按照“大旅游”的新思维来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环境、城建布局,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加以培育,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节庆活动为载体,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大品牌。  相似文献   

14.
兰州的文化旅游开发,要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独特的自然特点及区位优势,有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一批独具特色、极具影响力、富有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23,(21):42-44
<正>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特色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作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第一大市,近年来,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夯实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资源开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在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着文化传播形态乱象丛生、文化遗存保护不容乐观、传统文艺形态后继乏力等问题,因而科学活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紧迫性.就理念而言,传统文化活化应秉持理性扬弃传统文化、活态保护文化遗存和多维复兴传统文艺等理念.在举措上,要重点突出对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其中,闽文化活化要重点培育朱子文化品牌、打好妈祖特色“文化牌”、开发冰心等名人资源、保护与传承宗祠文化以及推进“闽派”系列文化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发展县域工业要把握好五个方向:一是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县域工业竞争力。二是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三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招商要由“遍地开花”变为有选择地“重点突破”,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卖行产业招商。五是产品要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县域工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西部大开发中 ,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地区优势 ,但地区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只有依托地区优势和地区特色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 ,壮大以资源深度开发为特色的加工工业 ,培育和发展稀土、生物高科产业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 ,经济优势才会形成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江平 《当代贵州》2012,(35):20-20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贵州怎么“转”?第一要与环境资源结合起来“转”。突出特色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轻工产业资源,重点发展烟酒、特色食品产业。第二要结合军工企业的研发优势来“转”。充分发挥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军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外投资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寻求海外资源,解决国内资源危机;日本海外投资积极应用了比较优势原理;日本对外投资规避了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在日元升值条件下,大量投资于海外不动产,银行采用了低利率的策略。对外投资的全球化和多样化,有力地规避了投资风险。但日本的对外投资也存在着失误,主要是: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增加了投资风险;大量资本流向海外,导致了日本产业空洞化的产生。对于当前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而言,海外投资要注重品牌和技术;鼓励企业走向海外,转移贸易冲突:资源开发产业应该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中国跨国公司在发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时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融合当地社会环境以及积极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