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理论大厦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迅速,人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人的需要也在逐步得到满足。因此,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深入探讨已成为迫切的社会课题。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内涵、内容、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对当代我国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建新 《理论探讨》2006,4(2):40-43
需要是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概念,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人作为“类”的社会性。人的活动是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途径,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持久力量,这样,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之间就构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不断满足而得以逐步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应注重在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全面性展现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化、形象化的人文意识,是为了满足人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的核心部分的审美需要而存在并显示其价值的.文学与经济、政治以及哲学人文科学在价值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文学在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价值定位,印文学的价值是把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包孕在娱乐价值之中的感染性的、综合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自由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伊仁业 《理论探索》2001,1(2):16-17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对世界的改造形成了人的实践活动并限定了其内容;世界对人的改造形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并限定了其内容。在人与世界改造与被改造的双向互动模式中,既不是单纯的实践模式或认识模式,也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这种双向互动模式可以称之为实践-认识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延松  张艳 《理论导刊》2012,(8):102-104
以往人们对于音乐审美的研究,往往关注于音乐的精神价值、主观情绪等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将价值分为认识价值和非认识价值,为音乐审美价值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和方向。文章通过对音乐审美的认识价值和非认识价值的讨论,概括出音乐非认识价值的两个特征以及音乐认识价值的六个特征。强调指出,在进行音乐审美分析时,应同时关注音乐的非认识价值和认识价值,如此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发现并挖掘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社会,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内在统一的。在近代工业社会,科技理性得到片面发展,并与价值理性发生分离。在现代社会,价值理性在技术理性的压制之下日趋衰微。与之相关,在传统发展观上也存在着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离。科学发展观是在现实实践基础上的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价值.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歧义颇多.要搞清楚人的价值,必须搞清楚入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人的潜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或现实价值及人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价值理性是行政领导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行政领导价值理性的缺失 ,必将导致公共行政的异化。制度设计要体现价值理性 ,行政领导必须自觉培育和提升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9.
李雯 《理论探索》2004,(3):65-6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还要正确处理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各种相互关系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昕桐 《理论探讨》2020,(5):98-102
当前,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价值多元、价值差异和价值冲突的形势要求形成以价值共识为基础的世界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推进着价值共识达成的进程。价值共识基于公共价值而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的公共价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乃至世界凝聚了新的价值共识。马克思公共价值思想意义深远。马克思在确立了从事物质生产的、感性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个人之后,迈向了一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同体的设定,即现实的个人以联合的意义依据某种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占有生产力,共同分享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孙健 《理论参考》2008,(10):38-3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实现了主体性原则向价值理性的回归,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海深 《理论导刊》2005,1(2):34-35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这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观点,已被学界大多数同志认可。然而,人的需要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多样的,还是单一的?是社会的,还是纯自然的?是历史的,还是永恒的?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能否科学地理解人的需要的不同特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以公平与效率为视角,论述并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选择过程中,主体选择的工具理性偏好,及其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指出公共政策选择应该做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合,呼唤价值理性在公共政策中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哲学并非"认识论"哲学,这一点国内研究者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阈中如何理解传统的认识问题,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撇开历史活动的"认识"不过是一个抽象,因为认识的全部框架--即认识的"格"--是历史活动给予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的表现与确证,因而它必须以人类的自由自觉性为前提。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的自由自觉性,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基本纽带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共同体。"人的类存在"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因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核心内容或实现路径是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7.
匡利民 《学理论》2009,(19):60-61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我们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的内涵体现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不同诉求;民治和民本的分离、现实民主和理想民主的落差、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脱节实际上即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裂的现实表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合统一、功能互补;在工具理性层面上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加强程序化、法制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民主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王伦光 《理论探讨》2004,2(5):32-35
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的价值追求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追求,人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价值自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主体的自觉实践,不断提升价值追求,实现价值自觉,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佳 《理论视野》2012,(11):71-73
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特殊和典型的理性形式,两者对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问题意义深远。研究两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给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问题解决思路。一、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涵1.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涵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中一种综合和典型的形式,指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