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洪敏 《学理论》2012,(14):189-190
余华的《兄弟》是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通过偷窥心理的细节展示和苦难中人性之爱的温情描绘,传达出余华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和对生存意义的探究与追问。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早期以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到了《活着》,余华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已不再走极端化的路线,而开始淡化叙事风格的特色,更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通过冷静质朴地叙写一种在无言抗争中活着的方式,《活着》自始至终蕴含着对人性的礼赞,实现了从注重文本表现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突破,《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陈仓 《各界》2012,(10)
《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和《极权主义的起源》是现代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反思纳粹暴政的两部名著。阿伦特对“恶之平庸”,以及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异化有极高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2)
在心性问题上,颜元主张性一元论,认为人只有气质之性一种性,此性是纯善的。而恶来源于外物的引、蔽、习、染。去恶成善的手段则是去学习具体的六德、六行、六艺。从颜元论性的理论前提、对人性的定义、恶之由来及人如何进行道德实践四个方面论述颜元在《存性编》中所阐发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6.
常茜薇 《学理论》2009,(14):121-122
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厚重而又意味绵长的著作。两位主人公合而为一的“游戏人生”。蕴藏着深厚的审美意味,也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内在深刻性。当疯癫成为一种游戏,狂欢也就是一种美了。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席勒的“游戏之美”去探寻《堂吉诃德》中潜藏的“游戏之道”,发掘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周静 《学理论》2009,(19):77-78
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常常看到里面血淋淋的场景,让人感到余华的“嗜血”。对比余华早期和后期的作品,无论是对残酷世界的直观描述,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加入悲悯和人道的关怀,无一不看到他对冷酷生活的层层剥离,无一不渗透着沉重的话题。冷酷、凶残、暴力、血腥充斥在余华的小说中,这就是余华眼中的生活本质,这种创作观也正是余华生命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蕴涵丰富的小说,是福克纳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女主人公凯蒂成长于美国南方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压迫与毒害下。通过其作品《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命运,福克纳揭示了美国南方旧传统以及康普生家庭的冷漠无情是造成凯蒂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赵维 《瞭望》1995,(Z1)
广东高薪聘养作家赵维去年8月中旬,历时半年多的广东作家协会高薪聘养作家活动终于张榜揭晓,陈染、杨雪萍、商河、梁凤莲、东西、余华、张、韩东等八位被评委们称为“颇具创作潜质”的青年作家从此获得了潜心创作的充分保障,两年内再不用为谋生与写作二者不可兼得而一...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人之所为,无论是制度建设或是其它什么途径来解决腐败问题,归根结底都要解决人性的问题:人性中恶的因素,要求反腐败要依靠制度建设;人性中善的因素,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人性的可塑性,要求我们对人性中善的弱化进行社会救治,对人性进行提升和引导;同时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和锻炼。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活跃的不朽的文学巨匠,他把敏锐的目光聚焦在后奴隶制肆虐的美国南方。福克纳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因为其狭隘的地域性而趋于平淡,他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领悟和思考具有普遍性和超前性。福克纳的创作思想与盛行于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产生了共鸣,但福克纳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存在主义者,他对于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意义的诠释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12.
将相同题材的《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与《无声戏.儿孙弃骸骨僮仆奔丧》进行对比,具体分析拟话本小说从冯梦龙时代到李渔时期所经历的以情动人到理胜于情的变化。从作家个性差异、时代环境之变换、思想氛围之不同来深层解析此种现象的代表性,并从这两位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变化趋势来探讨拟话本小说衰落之无可挽回。  相似文献   

13.
公务犯罪是人性恶的外在表现。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本性恶的本质一面,偶尔也不乏善的闪现。但恶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掩盖善的一面。对于人性中恶的一面,不能寄希望于自律和道德教化,必须严密法网,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制度,通过人性化的外在制约来抑制公务犯罪。但是,也应该尽力维护和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以对抗和牵制恶的一面,为此,道德教化作为抑制公务犯罪的辅助力量,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王嘉豫 《学理论》2013,(20):181-182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之一的余华,在其创作历程前后风格的变化中,都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文化情景变化的背景影响,余华小说确实得到存在主义强有力的哲学支撑。通过分析余华小说的写作背景、风格的变化,凸显出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结识余华小说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6)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生来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五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第二种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第三种则是人生来无善无恶;第四种是人生来既善也恶;第五种则认为,有的人生来是善,有的人生来是恶。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有很大影响。但无论是他们自身的理论逻辑,还是对人性、良心等核心概念的阐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这五种人性论进行逻辑层面的辨析及在此基础上,对人性、良心等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4)
《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沉寂八年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无论是批评界还是广大普通读者群,对这部作品争议都很大,因此这部小说也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试图从文本入手,以作品中描写的"爱"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涉及的亲人之爱、情人之爱以及鬼魂世界的爱的分析,挖掘隐藏在"爱"背后的现实意义和现实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性恶论另辟蹊径,在界定"性""伪"之别的基础上,指出"性"是先天的本能趋恶,"伪"是后天的积习成善,并且诉诸礼法、礼义两种途径,力求实现"伪"向"性"的超越,即能动性对本能性的超越,达到化性起伪的效果,最终使人归善如流。腐败问题源于人性中的根本缺陷,是权力在人本能趋恶下产生的变质和异化,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主要是:应通过德法并重、标本兼治两大路径,双管齐下,遏制腐败的滋长蔓延。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擘,分别代表着20世纪西方爱尔兰文学和东方中国文学的巅峰.两位作家平生虽未谋面,但无论是创作意图,创作手法,还是创作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乔伊斯的<姐妹们>和鲁迅的<孔乙己>两部作品的诸多相似性进行比较.籍以为比较研究两位作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中的恶是腐败的深层基础,但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及善恶互变现象,以外在的刚性制度约束和内在的文化心理约束激发人性的正能量;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微杜渐、惩恶扬善,这是人性向善和政治走向文明的内在需求;必须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制度执行力,规范权力运用,防止制度虚置,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化水平。广大领导干部必须习惯于在监督下谨慎用权,为民掌好权,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为全体人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精神乐土。  相似文献   

20.
余琪 《理论导刊》2008,(3):120-122
贾平凹是一位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质在于,既有对中国文化及其美学传统的传承,也有对西方现代意识的摄纳和借鉴,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具体显现在作品的开放气息、男女之情、神秘感、农民情结、闲人形象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