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财富,司法实践中要确定其侵权损害赔偿,实属难题。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实践中确定赔偿额的酌情确定方法,通过酌情确定考虑因素和法定赔偿额两个角度对该方法进行透视,揭示个中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确定商标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途径提出建议如下:以商标许可使用费为参考基数;适当考虑广告费用。  相似文献   

2.
陈力 《学理论》2010,(2):95-96
在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研究较多,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探讨甚少。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其专利法中写入了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而我国专利法并没有关于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明文规定。人们总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为依据来判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和追究间接侵权人的侵权责任的。本文先从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及其行为的表现形式入手,进而比较其与专利直接侵权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专利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和其归责原则,从而达到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准确判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7)
"反向混淆"并非是商标侵权领域的传统概念。我国的商标法虽然并未规定反向混淆,但是司法实践中也陆续出现了多起反向混淆案件。此次的金阿欢诉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商标侵权案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反向混淆的构成、认定标准等与传统商标侵权存在着差异。本文拟从"非诚勿扰"商标侵权案出发,对反向混淆的认定及案件的判决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特有属性使网络侵权同其他民事侵权相区别,因而使关于网络纠纷的司法管辖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按照一般民事侵权的管辖问题去解决。网络纠纷的诉讼管辖不但要适用一般民事诉讼的管辖原则,而且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的特有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围绕"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理论、司法界始终争论不休,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围绕理论与司法界争议的焦点,从商品的定义、商标使用、混淆可能性、定作方的商标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涉外贴牌加工中加工方的行为性质,从而得出定作方可能构成商标侵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杨雪瑛 《学理论》2010,(12):121-122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和现实世界一样,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处处发生着侵权,而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是其中的典型。本文透露了网络著作侵权的严重性,分析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原因,并对完善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法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蔡颖懿 《学理论》2014,(8):119-120,125
"关键字广告"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份额保持增长,而由此引发的商标权人的诉讼也日益增加,通过整理国内外大量相关案例,在对"关键字广告"的性质分析、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字广告"引起的初始兴趣混淆的商标侵权进行分析。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网络环境下适用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发展开启了著作权保护的新篇章。在网络著作权保护立法不断完善的同时,各种侵权案例也在不断涌现,其烦琐和复杂显现出了法律条文的不足。特别是普通网络用户这一网络著作权的可能侵权主体对自身行为性质缺乏认识。对此,通过对普通网络用户对网络著作权常见侵权行为进行分类分析,确定其不同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可以明晰其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类型。  相似文献   

9.
试论网络侵权中主观过错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玲 《学理论》2014,(5):98-100
网络侵权不同于传统侵权不仅在于实施的手段方式等外在表现,更在于法律规制上的特殊性,这是一个大的法律课题,主观过错的法律认定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网络侵权行为相关法律规范过于原则化和笼统化,在实务中遇到很多操作性难题,还有待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完善,对网络侵权的规制提几点建议:进行网络专门立法;运用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补充说明;增强网络服务商的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0.
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众多媒体聚集大学校园,探讨其中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而必须依托某某大学的那一部分。目前学界对大学校园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管理学领域,从法学的视角分析大学校园媒体侵权责任主体和校园网络侵权,从而达到提醒大学、大学校园媒体及其工作者学法、守法并努力规避大学校园媒体侵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1997年8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委会”(以下称侵权方)对“中国年鉴”商标所提注册不当理由不能成立,某通讯社(以下称被侵权方)在期刊、书籍商品上注册的“中  相似文献   

12.
王盈赢 《学理论》2012,(35):148-149
近年来我国关于新闻侵权方面的案件每年都在呈现上升趋势,在诸多新闻方面的法律纠纷中,虽然也有部分对新闻媒体的不公正诉讼,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报道夸张或失实。讨论新闻侵权的法律概念和特征出发,接着指出目前我国新闻侵权立法存在的缺陷,提出立法建议如下:一是明确界定新闻侵权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二是进一步提升新闻侵权立法层次,完善新闻立法体系,三是普及和提高新闻侵权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是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环境侵权的特点,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应该是: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14.
侵权法未公布实施前,我国学者对环境侵权的侵权人是否应承担惩罚性赔偿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甚至很多学者直言我国的环境侵权法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然而侵权法颁布后,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法中并未得到确认。这让很多学者大感失望。在对这一制度及我国的现状分析后得出我国目前实施的同质性赔偿是有其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5.
解艳丽 《学理论》2012,(3):63-64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展开,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产生的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将成为今后中国一大社会问题。我国目前尚缺乏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由于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的民事侵权行为,其法律救济存在着诉讼困难、救济不足、索赔困难等不少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分析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环境法律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对关键词搜索问题的讨论,不能泛泛地就现象简单地进行道德判断,也不能仅就商标侵权理论作分析,而应当结合关键词搜索的技术性、社会性和影响力综合剖析。就商标关键词搜索排名行为论,并不存在混淆消费者的可能性。如果定位于售前混淆的售前机会损失,也难以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因商标关键词的使用而削减了其交易量。商标的商誉因搜索排名也没有发生贬损和弱化,并不存在淡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李松 《瞭望》2008,(44)
驰名商标不是评出来的荣誉称号,是为解决侵权争议而对商标驰名度事实的认定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爆发后,有些出了严重质量问题的奶制品,还作为驰名商标出现在各种场合。为此,不少消费者建议撤销这些产品商标的驰名商标称号。这是对驰名商标的一种误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绍荣教授接  相似文献   

18.
在Web2.0时代,网络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网络服务商既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又是营利主体,因此网络侵权的法律规制具有特殊性:信息内容的海量和信息传播的即时互动,使网络服务商在保证正常的信息流通中只能对信息管理履行事后责任;作为非侵权主体的网络服务商,基于权责相当和利益风险相一致的原则,仍需对侵权行为负有连带责任;但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网络媒介中广泛的言论自由,法律在规制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时,也应依据其特殊性给予网络服务商特殊的免责权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著作权的双重特性(独创性和丰富性)以及专利权的双重特性(创造性和收缩性)出发,分析了著作侵权的标准独创性与专利侵权标准新颖性、创造性之间的差别,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特性间的关系,特别是创造性,作为独创性、新颖性的前提,存在于独创性、新颖性之中,体现二者最一般的要求,从而认识和区分著作侵权与专利侵权的界限,达到有力打击侵权和更好保护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对和谐社会建设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侵权责任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触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侵权责任法体现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吻合的。侵权责任法彰显了民法精神,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保障私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