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2)
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生态美学具有独特性。庄子通过对人间苦痛的感受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生态美学思想。"道"是庄子生态美学的最高范畴。庄子主张顺从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超脱自然生命,从而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生命的情感,他主张遵循自然运行规律,并且推崇无为无功,执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美感。  相似文献   

2.
解晶 《学理论》2012,(26):120-121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主张修养身心,找回自己,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生活。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解读,走进庄子的心灵世界,感受"逍遥";学习他修身养性的方法———"吾丧我";从而体会领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与快乐。  相似文献   

3.
赵锦荣 《理论视野》2013,(12):72-74
庄子阐发的人的技艺活动并非着力于对现实层面的人的技能活动的描述,而是为了展示人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庄子并非断然否定技,他只是反对被机心所裹挟的技。庄子所揭示的技中蕴含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既是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也是人的自然自由的美的生存意境,表达了庄子对人的本真生存、人的自由的人性化的生存形态的追求,具有超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三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相似文献   

5.
王建良 《理论导刊》2002,(12):40-41
尼采曾自称为“自由精神者”,而庄子的“逍遥游”也是表达人的精神的自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孔令华 《理论导刊》2007,(11):138-139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揭示生命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它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心理调适、精神修养具有其他哲学家、思想家所没有的独特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5)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庄子逍遥思想中的"自由观""人格观"和"相对观"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实现个人独立和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摆脱追名逐利的精神升华和营造万物在对立中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黎龙 《学理论》2012,(10):63-64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首先重点梳理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具体包括其政治批判思想、理想社会和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庄子政治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及自由、平等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荣 《学理论》2012,(8):19-20
庄子和萨特都将自由作为自己探讨的核心问题,他们都把自由作为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但因两人所处历史、文化、地域等多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对自由的具体规定和把握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 ,庄子曾提出“绝圣弃智”的主张。学术界对这个口号一般是持否定态度的 ,认为它弃绝知识和文化 ,“开历史的倒车” ,是“反动”的。这种看法符合庄子的本意吗 ?本文从发掘“绝圣弃智”的本来意义出发 ,力图对庄子的这个主张作出一点新的评价 ,以就正于同仁。庄子提出弃绝圣智礼法 ,是不是他认为圣智礼法本身就是坏的呢 ?不是的。庄子不认为圣智礼法本身有什么问题。他指出 ,圣智礼法的创设 ,本来是用以防盗制贼的 ,其出发点本来是好的 ,但是却反被盗贼所窃 ,用为护身的名器 ,张其恣肆之欲 ,而为害民众。庄子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至人”、“神人”和“真人”,但表述得最为完整的还是“真人”。他用浪漫和奇异的语言描述了“真人”的精神境界,带有超脱和神异的性质。他的理想人格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平等的自由观和崇尚自然的情怀,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以敏锐的头脑和深邃的目光洞察了人生,并作出了独具道家特色的深刻阐释,其人生哲学充满了大道精神.在生命观上,庄子强调齐同生死、安时处顺;在自由观上,庄子宣扬通达四方、逍遥无为;在名利观上,庄子主张无私无欲、恬淡自然;在情感观上,庄子倡导情形两忘、至乐无乐.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以自然无为的“大道”为基础,既含有尊重客观规律等合理因素,同时也带有消极避世等悲观色彩.  相似文献   

15.
张谷 《理论导刊》2007,(9):112-114
庄子的平等观是以"以道观物"为认识根据、在宇宙范围内言说平等的大平等观,其实质是主张"物固有所可"的差异中的宇宙平等和"人相忘乎道术"的自由中的社会平等。庄子平等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平等思想如环境伦理学和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有相通之处,具有可资利用的现代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人生哲学受到了后人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它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争论较多.庄子的人生哲学经历了从"入世"到"避世"、"游世",再到"无待"、"无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的复杂的嬗变过程.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他深刻的人生思想的沉淀,是有关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必然反映,是理想幻灭后的无奈悲鸣.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上看,简单地把他的人生哲学看成消极的或者是积极的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是非"问题是《庄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人和人之间的是非无穷无尽。而是非的根源就在于"成心"。各人的是非标准不同,对是非的判定也就有所不同。在庄子看来,是与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立,他要做的就是要突破这样一个框架,将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的分裂消解掉。所以庄子主张忘却是与非的界线,破除是非,破除分别,将事物看成整体,不区分是与非,不执着于是,也不执着于非,达到因物自然、逍遥无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沈贤元 《学理论》2013,(22):70-72,75
伯林的一个著名解释,是将卢梭的自由概念归类为积极自由。在这个归类中,伯林的一个重要依赖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迫使他自由"这一主张。但是,卢梭所谓的"迫使他自由"的语境与主要意图,与伯林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时所依赖的区分标准,并不吻合;卢梭对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平等的坚持。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6)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首先从自由意志的来源方面进行阐释,肯定了自由意志是善的,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是正当的。其次他说明了,恶的产生是自由意志误用的结果,但是这将威胁到上帝的信仰。他为此进行了辩证,说明自由意志为恶和上帝的预知并不矛盾,对信仰和理性进行了调和。他的自由观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在希腊哲学之后的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结构主义视阈看梁启超野性自由之后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思想家、改良家梁启超是对国民进行政治自由教育的力倡者.他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由于对现实理性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政治追求方向的明确,其对自由的理解表现为,由对西方存在主义所提倡的野性式自由转向结构主义所认可的规范式自由,从而使他的自由之路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