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夏 《学理论》2014,(8):126-127
人肉搜索发端于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是一种网民大量参与,为了探寻事实真相、人物信息的互动搜索方式,但其对特定公民信息的公开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人肉搜索不应该笼统地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而应剖析人肉搜索中所包括的具体行为类型,结合现行刑法进行审视,为刑法调整人肉搜索开辟了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就是"人肉搜索"容易引发对别人隐私权的侵犯。根据搜索目的,"人肉搜索"主要可归为公共事件型和窥探隐私型两类,对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在不同的"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是否构成侵犯隐私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对"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责任认定上,应充分考虑侵权行为、侵权产生的后果、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而如果侵权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合法取自于公共场所,则可成为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入罪出罪问题更是讨论较多的问题。《刑法修正案(七)》并未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刑法谦抑性要求刑法具有补充性与最后性、宽容性和经济性,而"人肉搜索"入罪是不符合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蕴涵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人肉搜索"目前不宜入罪。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有人欢呼人肉搜索很好很强大。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人肉事件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又有人惊呼:人肉搜索很猛很暴力.已成为网络世界暴政。  相似文献   

5.
冯准 《学理论》2010,(6):75-76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便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如今甚至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社会绝大多数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途径。网络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大的活动空间,各种言论、思想、讯息汇聚于此,又传播到世界各地。交流,应当是其在现代社会的最大功能。不过,网络给予人们极大自由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切身利益带来难以避免的风险,当下风行的“人肉搜索”,就是典型的例子。“人肉搜索”即是民众言论自由的体现,也对人们的隐私权构成极大威胁。对此,当然需要人们自身遵守必要的道德和法律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特别强调社会公权力对此类新生事物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多元化传播提升人肉搜索吸引力这里的多元化传播是指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采取的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单独形式,也可以将这些形式组合起来使用。从受众心理看,一个信息越是真实、形象,就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传播效果也越明显。在具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起初阶段都是网友发布了一些涉及特定事件的  相似文献   

7.
杨先起 《学理论》2009,(20):98-99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本文对各方权利在其中的多重博弈也进行探讨:人肉搜索究竟是舆论监督的工具,还是网络暴力的形式;是个人隐私权的侵害,还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华  徐娟娟 《党政论坛》2009,(22):22-23
什么是“人肉搜索”?从实际隋况看,“人肉搜索”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找出这个人并确认其个人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贺琼 《学理论》2012,(15):57-58
近年来互联网兴起了一股"人肉搜索"的热潮,但是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模糊的伦理边界,使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分析了超出伦理边界的"人肉搜索"所引起的危机,并研究了就如何界定规范其边界,使得其能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独特的网络现象,随着其所展示出的功能日益强大,在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已受到广泛关注.将“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又可拓展侦查途径与方法,对保护知情群众和对侦查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也有重要价值.当然,“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也存在着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冲突,也有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之虞,甚至会误导侦查工作.因此必须从程序、立法、责任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制,进而保障其正面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4)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巨大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现实道德难以解决的网络伦理问题,其中关于"人肉搜索"的利弊之争尤为突出。本文以伦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我国网络社会现状,结合现实经典案例,对"人肉搜索"的产生及原因进行阐述,深入分析这种新型信息搜索方式引发的伦理困境,并从个人、行业、政府等三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是一门中性的技术,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借鉴网络产业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在"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必须注意公共利益,直接相关、适度,弱势群体特殊保护,公众人物权利克减,基本人格尊严保护,真实传播几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引擎而搜寻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依托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而不再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新型搜索工具.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会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和道德秩序,并可以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程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21-31,123
针对传统的政策否决理论无法对我国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失败的现象做出完满解释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社会学中边界物的概念认为:作为边界物的"人肉搜索"由于其解释的灵活性,存在着技术、权利和适用三个层面的划界。如果说从依靠人的"人机互动"中衍生出针对人的"人际互动"具有偶然性的因素,在其立法禁止的多方尝试中却是隐私权和"监督权-批评权"相对于另外一种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划界方式的胜利。虽然中央和地方都试图在"监督权-批评权"的指涉对象上做出社会一般失范和官员腐败的划分,结果也只是带来规制性政策的流产或是象征性通过,即便趋利避害地利用"人肉搜索"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和政策应对上的两难源于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张力,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分流才能真正阻止"网络暴力"的产生。而且在信息社会等生成性的制度语境下,打开政策问题内容的黑箱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李绍飞 《瞭望》2013,(51):6-6
18岁少女安琪自杀的新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和感受到网络暴力的恐怖与可怕?因为被一家店主认为偷了东西,这名尚处于花季的高中生突然间遭遇“人肉搜索”,在无法忍受之下,她选择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  相似文献   

16.
确认身份型的“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对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公序良俗却尚未构成违法的行为有相当大的威慑力,对保护善良风俗、提倡伦理道德有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一种渠道。  相似文献   

17.
朱晓娟 《民主》2010,(1):24-27
<正>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事件,如"三鹿"问题奶粉、拒绝手术签字酿成怀孕妻子死亡、因妻子写下死亡博客而横遭网络"人肉搜索"的网民怒告网站,等。这些因产品缺陷、医疗损害、网络侵权等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一周网谈     
《瞭望》2008,(35)
本周,罗格先生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用无与伦比来肯定本届奥运会的成功,让网民心情非常激动;而奥运会后是否该将奥运期间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常态化却引起了网民之间较大争议;与此同时,由人大代表提议对人肉搜索立法所引发的网民口水战也相当激烈。  相似文献   

19.
曾宁 《团结》2009,(4):52-53
互联网技术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便利与舒适。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打破社会固有的稳定与平衡,给传统的社会关系带来新的冲击。网络侵权行为就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在众多网络侵权行为中.尤以“人肉搜索”更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马龙 《理论参考》2009,(8):59-60
在人肉搜索之风盛行的今在,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质疑声不断加大。这种质疑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的角度,善于利用“网络暴力”的价值,将其作为社会监督,思想教化以及舆论引导的社会公器来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