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观主要指我们党对文化性质的基本划分、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以及文化发展的目标要求等方面内容。它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观和其他非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对于引领文化发展方向、规范文化发展内容、推动文化发展势头、提升文化发展境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认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群众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二是促进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  相似文献   

3.
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江、徐水华的“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一文指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在发展问题上多次强调“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并赋予了和谐发展观以全新的科学内涵,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发展观坚持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其中之一.温家宝总理说:"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人影响".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根部解决腐败问题,就要对腐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人性的贪婪、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制度上的漏洞、为官成本、官场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这些都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由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而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课题。当改革大潮在中国大地掀起的时候,人们表现出种种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更加引起了哲学界对人性问题的关注。本文仅就人性的引导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是:人性是可以引导的,人性的引导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生来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五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第二种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第三种则是人生来无善无恶;第四种是人生来既善也恶;第五种则认为,有的人生来是善,有的人生来是恶。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有很大影响。但无论是他们自身的理论逻辑,还是对人性、良心等核心概念的阐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这五种人性论进行逻辑层面的辨析及在此基础上,对人性、良心等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5)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具有三重意蕴:其一是属人性,就是指它不仅是一种人创造并一直从事的活动,而且在实质上直接就是一种人的活动;其二是文化性,就是指它不仅是对一种特殊文化的传播,而且还以特定的社会文化为载体;其三是化人性,就是指它不仅是一种将社会规范与道德伦理内化至个体心理层面的机制,而且还能够推进人的文化生成。借由对思想政治教育属人性、文化性以及化人性的大力推进,其人文性必将得以极大彰显。  相似文献   

9.
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在发展中如何摆正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根据人与物的关系,可将发展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这是经典的、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为目的,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吴朋政 《学理论》2011,(29):45-46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善恶的研究,无论性善、性恶还是性无善无恶都有各自的道理,性善着眼于人有向善的可能性;性恶着眼于人有作恶的可能性;性无善无恶把善恶归结为后天的教育。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人的自由意志,也就忽视了人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自由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只有立足在承认人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再吸收我们传统文化中注重后天教育的合理因素,从而重建起我们的道德乃至法律体系,才能解决目前出现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1.
王佐书 《民主》2009,(3):3-6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指导社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观制定不同的法律、政策和策略,必然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系统而全面的观点。根据我们党所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状况、承担的发展任务以及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可以将70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深刻揭示出:在价值旨归上,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之"不变"与不适宜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之"变"的辩证统一;在基本方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外部环境上,必须统筹好国内外两个战略大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对世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诸多理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又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积极长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0)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人性论看似相互对立而不合,实则不然。孟子和荀子在对人性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根本分歧,因而形成不同的人性观。虽然两者思想的逻辑起点相异,但其最终归宿都回归到培养"贤人""圣人"这一目的上。并在实现这一最终归宿的过程中,孟子、荀子都意识到了人性平等,主张通过教化来扩而充之,使人性朝着有德行、有修养的共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正确的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不同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不同的发展观会导向不同的发展结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和我们领导干部头脑中发展观念的导向作用是有一定关联的。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健康、不协调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在领导干部中一定要破除发展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是单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荣荣 《学理论》2010,(29):106-107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使我们对其有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包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交往的扩大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60年中国特色发展观与发展布局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绝对、无条件的,发展是永恒主题,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全过程.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确立了风格各异的发展布局.改革开放前30年,提出了"运动发展观",确立了均衡发展布局;后30年提出了"改革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先后确立了"非均衡发展布局"、"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和"四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结构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郝淑芹 《学理论》2010,(29):183-184
马克思的人性论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走向和谐提供了的理论支撑。从马克思的人性视角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构建进行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构建离不开人。人类个体需要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也必然要求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而促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走向融合。只有用马克思的人性理论指导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陈鑫 《学理论》2014,(5):49-50
人性是向善的还是向恶的?将这个问题具体化,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而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的人性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