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以其正确的理论光辉载入史册。正确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学者、专家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对以人为本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和严密的论述,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只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才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思想,文章扼要分析了这一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着重论述了它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强调了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最后指出所坚决反对的三个对立面。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放在首要地位的始终是人民的利益,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对幸福的追求为最大的追求。"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它的指导意义不仅对于当今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人本主义"理念,探究人本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人本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对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在客观上需要建立新的价值体系,需要以现实理性的态度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审视和吸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体系,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把曾经认为是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体系辩证统一起来。随着中国现代工业社会的来临,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突日趋显然,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峙已经成为形式上的意识形态符号。在当代中国,对个人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进行划界,坚持集体主义既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又要反对虚幻集体主义,才能使真实意义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学者对其“健全个人主义”道德伦理观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是误解。如何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是摆在当前学者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在试图整合以往学者批评性意见的同时,挖掘胡适“健全个人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给予其正确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凤 《学理论》2009,(11):25-2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入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相似文献   

7.
赵颖  刘静璇 《学理论》2009,(9):67-68
汶川地震不仅震动了四川更震动了整个中国,在随后的抗震救灾中,从国家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到武警官兵奋力抢救瓦砾下的生命,再到每一个捐款捐物、排队献血的普通百姓,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中国大地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全国上下体现着一种对同胞的关爱。这其中都体现着一个理念,即人本主义,现代的人本主义主要来自西方,它在中国的影响传播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更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必将对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从分析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辨析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谭辉 《学理论》2011,(24):47-48
以人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人权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思想推动着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并且取得丰硕成果,我们要不断深化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权保障,充分体现我国对于人权保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盛行的国家。本文从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区别出发 ,分别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的根基 ,论述了两者结合的现状 ,最后 ,谈了两者的不足与补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中有丰富的个人思想,到城邦衰落之时,个人主义在希腊兴起;中国先秦儒家确实存在个人精神或称之为"个人主义"精神,但它与希腊的个人主义精神有着重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古代希腊的个人是政治个人,而先秦儒家的个人不是政治个人,而仅只是伦理个人或称之为精神个人。二、古代希腊的个人观念发展到犬儒主义时期,汇聚成为个人主义;而儒家的"个人主义"还不系统,仅只能称之为"半个人主义"。三、个人主义精神的不同,决定了两种个人观念基础上自由内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为马克思确立科学的人学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深入分析和科学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导致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6)
"人本主义"理念始终坚持唯物史观认识论,张扬尊重人、解放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个人充分、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条件。近年来,"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施和贯彻,但是从整体看来,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还有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潜力及空间。要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本主义"理念,需要在教学观念上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春生 《理论探讨》2006,1(2):119-121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它也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以人为本”科学性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非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科学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理念,但它又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在历史观和世界观上,唯物史观又与人本主义历史观存在着原则分歧。如果把“以人为本”进行抽象人本主义的哲学阐释,那它就是一个非科学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劳动者个人主义的否定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资本所有的个人主义与雇佣劳动的三个主义,二都是对早期的,抽象的个人主义的否定,资本主义是资本所有个人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则是雇佣劳动个人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刘玉倩 《学理论》2011,(29):39-40
素有美国的孔子、美国精神的先知之称的爱默生,对美国的文化、文学、哲学的影响都非同一般,尤其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更是对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进程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主义有其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个人主义的解读无疑应该放在美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并对其核心内容作历史性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区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异同的意义“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现在许多人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解各不同,对二者的异同有些模糊。其实“人本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人本主义”英文是“humanism”,系从德语humanimus译过来的。马克思不是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与抽象的人本主义简单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提法,笔者感觉不妥。党中央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其内涵,即共…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内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潇 《理论探索》2007,3(2):22-24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理论界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平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为本,它是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弄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必须划清它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界限,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理论误读。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到“以人为本”,三次发展提法虽然不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对党和人民最高价值的肯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革命本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2)
在实际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对德育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该如何调整,人本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指导。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构建,重在合理引导、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力,在真诚、信任、理解的关系氛围中,合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使学生突破自我局限,发现自我潜能,实现自我目标。而这种真诚、信任、理解的氛围,需要辅导员合理认识自身权威,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