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5)
魏晋时期,"服药"之风在士族阶层极为盛行。魏晋名士做出服药这一行为选择,不仅是为满足其长寿、美容等生理需要的结果,而且也是面对黑暗现实精神世界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体现在其人格的双重性上,受道家思想影响,希望"离俗",同时又逃不开儒家思想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双重人格在哲学上的体现便是"名教"与"自然"之争,其实这只是他们在人生失衡之下两种极端之选,"名教"与"自然"的结合才是终极追求。所以"魏晋风度"这一纸光辉大抵是名士们在痛苦中书写的。  相似文献   

2.
李静 《学理论》2010,(2):119-120
鲁迅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联系,在当下鲁迅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关注鲁迅在审美现代性谱系中与其西方先导的"家族相似性"特征,而忽略了他的特殊性。实际上,鲁迅活跃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期的中国知识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对鲁迅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构型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界定为中国本土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本文即以鲁迅"中间物"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主义思维模式是怎样"构型"鲁迅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名教"、"自然"内涵的追溯,以及对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之辩的三个时期的论述,梳理了名教自然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指明了该时期思想由传统学术向抽象思辨的发展趋势,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名教寻找到了存在的根本性基础和合理性依据,从而自觉的融合儒道二家,实现了孔老思想的会通。  相似文献   

4.
王鹂 《学理论》2009,(20):172-174
文章针对审美情感因素研究了魏晋文学的特点。比较说明了魏晋文学理论与儒家诗教说的不同点是对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情感因素的重视,并分析了魏晋诗歌作品中对超乎儒家政教色彩的爱情和生命意识的表现,指出魏晋文人对情感的重视使得魏晋文学更进一步表现出文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5.
胡健 《各界》2008,17(7)
"五四"运动后,中国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在叙述角度、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叙述调子等方面都有着与过去传统小说很大的区别,通过对鲁迅小说这种"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小说在叙述模式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大敏 《理论导刊》2005,(10):90-92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个性解放、个体精神自由和艺术表达自我情感便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文人风格和文化思潮。魏晋风度既向人们展示着士人独特的行为风范,也诠释着魏晋艺术的精神渊源。  相似文献   

7.
周文琼 《学理论》2010,(5):111-112
《儒林外史》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精神风貌,作者通过一些理想人物和正面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魏晋士人的追慕。本文以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等人为例略谈《儒林外史》中魏晋风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5)
从老子的"自然"之道,到庄子的"逍遥"之境,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对山水",揭示了道家主体性思想演变的基本特征:由天道向人道,由宇宙本体向人生价值本体演变的进递与转换。其中,"玄对山水"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们的人生旨趣与学理指向,不仅在山水中奕情,更在山水中"遗物""忘人",从而在人与物的一体性中开辟出了一片闲适的生命家园。  相似文献   

9.
阮籍生活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有复杂的思想和复杂的性格.他展现给人们的形象是多重的.他是一个"苦闷者"的形象,"叛逆者"的形象,"理想者"的形象,"徘徊者"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魏晋时代特殊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造就的,反映了士人的内心矛盾、思想裂变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0.
邓志文 《学理论》2009,(28):146-147
曹操身为王者至尊,为人行事率性通脱,尽脱两汉文人的矜持虚矫之气,行文说话戏谑无忌,真诚幽默,以致"遗毒子孙,"再加上他对礼法的违背和在文学上的影响,当是魏晋名士睥睨礼法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6)
夷夏观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其成为统治阶级的基本思想并融入治国理念和具体政策之中,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以江统等人的夷夏观为代表,带有一定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将以《徙戎论》的观点为代表,探讨夷夏观在魏晋时期的演变,徙戎观点出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杨斗 《学理论》2009,(17):192-193
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于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悠闲于南山采菊的他,却将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了《桃花源记》中,这就是充满矛盾的陶渊明,中国诗史上开宗立派的陶渊明,为后世诗人敬仰称道的陶渊明。作此文,只是想通过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经历找寻一些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了解一下他诗中的自然平淡与胸中的慷慨忧愤。  相似文献   

13.
徐海滨 《民主》2015,(3):45-46
<正>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主席称赞他是"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说起民进人与鲁迅的情缘,首先不能不提民进的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前副主席、秘书长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伴侣,从1921年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与鲁迅相识,一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十几年与鲁迅相濡以沫,共面时艰。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团结和保护了许多在上海的左翼文化人士,为  相似文献   

14.
《野草》与波特莱尔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在鲁迅的整个创作中,他的散文诗创作比之小说和杂文创作,更能显出外国文学影响的痕迹。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部“...  相似文献   

15.
王兵 《理论导刊》2007,(6):104-106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端木成龙 《各界》2008,(5):43-45
世家子弟   鲁迅有专门论述"魏晋风度"的文章,这一时期的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尤其是文学方面,由于"三曹"父子的推动,展现出空前繁荣的气象.几百年中,从曹操、曹丕、曹植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再到左思、鲍照、陶渊明等人,都是不错的大文豪.……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一生大约写过三次碑文墓记,全都出乎友情。一次是写《韦素园墓记》。韦素园是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未名社的骨干。鲁迅认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另一篇是《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墓主曹植甫,名培元,是一位"躬居山曲授徒"的乡村教师。鲁迅以"会稽后学"的身份撰写此文,系受曹植甫之子、翻译家曹靖华的请托,但更因为墓主"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第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名士与伊壁鸠鲁学派都重视追求个体快乐,但是,他们在产生背景、生活方式与哲学基础这三个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两个群体能够被人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宝才  张静 《学理论》2010,(3):79-80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不仅显示在他的同时代里,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岁月中的不朽的延续,特别是在新时期小说的创作中,常常可经窥见鲁迅的影子。其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鲁迅传统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9)
魏晋时期由于政治腐化,社会动乱,打破了儒家思想统一天下的格局,思想界迸发出了不同的思想理论和追求。加之此时士子们对于个人内在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的觉醒,从而促使庄学思想形成了大发展的景象。魏晋时期,庄学从复苏发展到大炽,这既有时代的客观因素的推动,也有庄学内在思想的契合,最终迎来了庄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