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的发生逻辑,它打破了现实中的诸多障碍,为人们政治互动提供了-个自由而便捷的空间,曾经静默且彼此隔阂的公众声音,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汇集和展示,随处可见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赖以生成的重要信息源,广大民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异常活跃的"新意见阶层".特别是在市民社会不够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的中国,人们更能感受到网络舆论政治影响力,比如这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厦门PX项目改址事件、广东林嘉祥猥亵儿童事件、南京房产局长天价香烟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都是由于网络舆论的推动而戏剧性地改变了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的发生逻辑,它打破了现实中的诸多障碍,为人们政治互动提供了—个自由而便捷的空间.曾经静默且彼此隔阂的公众声音,开始在网络空间中汇集和展示,随处可见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赖以生成的重要信息源,广大民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异常活跃的“新意见阶层”。特别是在市民社会不够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的中国,人们更能感受到网络舆论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助推了"后真相"的演化。"后真相"现象下,事实真相被虚化,情感和自我感受成为价值判断的依据,网络舆论引导面临严峻挑战,部分民众心理焦虑感上升,主流价值观淡化,情感自发性行为增加,网络集体行为之下极易爆发网络暴力。要求我们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完善网络参与主体责任制,提高网民网络媒介素养,抑制非理性的情感宣泄,使法治、理性、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萦绕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极大地延展了话语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下,借由新媒体扩展的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新兴的公共舆论场,人人都能成为信源,人人皆可发声,甚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时而能成为一些公共议题的舆论推手,成为公共事件反转的关键。因此,学术界逐渐出现唱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论调,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已过时,不再适用当今社会情境。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该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公众压力和从众心理,实际上并没有随着空间的拓展而减弱,反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该理论对大众舆论进行科学引导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田田 《学理论》2013,(6):7-8
政务微博从兴起到快速扩张,已成为民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互动的新渠道。它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政府形象、推动网络民主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作用。在此背景下,对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微时代"的"微革命",如何让微博不成为"危博",是一个需要各级政府机构深刻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公共话语权的平民时代,政府不再占据网络舆情的主导地位,微博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微时代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民众的聚变式反应,使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塔西佗陷阱"的困境。提出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突破"塔西佗陷阱"的新出路:及时公开信息,主导舆论态势;主动承认错误,重塑信任关系;努力提高"微能力",发挥"政"能量。  相似文献   

7.
赵光育 《民主》2016,(4):30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3G、4G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进入中国民众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的"全民记者"时代。网络舆情也因此成为了监督公权力的重要力量。小到城管协管员,大到一级政府机构,政府如何行政已然被网络放到了"聚光灯"、"显微镜"之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政治民主化构建的重要时期,而政治的民主离不开民众公民的意识权利的确立、理性精神的培养构建以及对社会公共事件真相的了解.这一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然而,随着网络以及由此而出现舆论的产生,民众的思想和表达有了自由的平台,于是,民众于网络舆论中培养着自己的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以真理或真相为追求目标的精神表达正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董阳  陈晓旭 《公共管理学报》2015,(2):55-67,155,156
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舆论往往呈现出从"极化"到"理性"的演变趋势。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了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作为案例,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方法,挖掘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行动者网络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该案例中网络舆论演变过程解剖为极化、制衡和理性化三个阶段,进而着重刻画其中的行动者转译机制,如从问题化、旨趣化到招募、动员到网络稳定,从而得出结论: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背后往往牵连着社会情境线索,网络舆论演变实质上是自主治理机制的演化,在议题演化机制的作用下,网络舆论的演变促进了公共空间的衍生。研究结果深度刻画了网络舆论的演变路径,揭示了其演化的具体机制,从而为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晓琼 《学理论》2014,(6):49-50
网络民众的"立场正确性",就是网络大众在看待某事某物时,立足于比较趋同的立场并形成某种共识,它与事实真相并不完全符合,但常常以"网络强权"的形式左右其他不同舆论,甚至影响行政司法决策。从近年来的网络热点可以识别出四种常见立场,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本着公平原则,国家应加强网络文化的领导权职能。  相似文献   

11.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特性,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众在网络空间借助网络媒介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台湾网络社会的发展成熟为台湾民众开启了释放大众政治参与需求的窗口,网络政治参与以其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与草根性等特征降低了参与者的行动成本,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愿,改变了台湾传统政治生态。新媒体时期的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发挥着从虚拟到现实的强大现实影响力,近年来台湾社会运动的话题兴起、结社、组织策划都源自网络并形成线上与线下密切配合联动,形成了颇具台湾特色的"网上串联、网下集会"公民运动模式。网络政治参与已然从政治人物生态、选举生态、政治舆论生态以及青年政治生态几个层面改变并重塑着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3.
熊梦雪 《学理论》2010,(23):115-116
互联网的兴起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极具开放性和交互性的言论空间。网络舆论以其迅速、尖锐、互动的特点,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力量,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同时,伴随而来的种种弊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了解网络舆论彰显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以便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并对其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4.
当下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利益表达惟一比较顺畅的通道。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公共治理形成了强大压力,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事件的走向。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压力集团"。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舆论场中舆论传播与表达表现出的"多样化"、"碎片化"以及多元文化之间博弈等特征,显示出复杂多变的舆情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舆论场演进的明显趋势。舆论场中的"泛社会化"、"倒逼"与"越位"等舆论现象等对党的舆论引导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积极加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做到不仅要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提高其引导力,而且要创新舆论协调与引导机制;同时还要提升民众媒介素养与加强个人自律,促进多元舆论场共融,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2)
"道德绑架"现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媒介社会化时代越发猖獗。"绑架"当事人自由意志的现状,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自由权利,而且污染了网络舆论生态空间。鉴于此,本文针对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新闻媒体、网民大众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消解路径。旨在为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贡献一份薄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意表达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形式,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其生长空间虚拟、表达方式便捷、时效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言论空间,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二元互动;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也存在着网络民意参与社会治理的无序性、民意表达不平等性和"沉默螺旋"效应等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民意满意度;提高公民素质建设,跨越"数字鸿沟";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及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民意的有序参与,促使网络民意表达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场"的研究涉及物理学、社会学和传媒学。公共舆论具有强烈的可操控性,作为舆论制造的工具,媒体往往服膺于政治的需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理论视野的狭窄,我国的舆论场域呈现出舆论一律的畸形现象。然而,随着社会整体结构、心理结构、治理结构和媒介结构的变迁,舆论场域开始分裂、瓦解并陷入集体迷失的困境。网络舆论场域在变迁中得以构建,呈现出反噬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事件凸显治理脱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媒体推动公众事件凸显社会治理条件的变化,一些基层干部的治理理念、素质与当前民众、执政环境需求存在"治理脱节"新年前后,辽宁、陕西、湖北等地相继发生了西丰事件、绥德事件、天门事件等冲突事件。这三起事件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公共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即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即现代虚拟社会的管理意识的显缺失,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健全且效力低下,参与网络舆论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独立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于: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络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注重正面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舆论权威;研判网络舆论性质,着重引导特殊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