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焦霓 《学理论》2015,(6):154-155
高校知识女性,以自由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她们的学识和智慧。她们在教育、学术和文化领域、社会活动以及性别平等方面对社会产生的公共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社会环境的局限和女性个性发展现实阻碍,高校知识女性面临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与困境。研究高校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影响力,是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实现现实中的性别平等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文学中女性的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戏曲作品人物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的变化体现了女性觉醒的三个阶段,从她们各自阶段的个性意识出发,勾勒出女性觉醒的总体轮廓是递进发展,并逐步实现了女性的主体价值.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姜志红 《学理论》2013,(14):389-390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公民进入大学课堂,她们即将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体。随之而来女性的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阶段正是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及时、科学地进行女性教育,开设女性课程,有利于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增加自信,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华 《学理论》2013,(32):221-222
约翰·福尔斯在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创造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女性人物,具有反叛精神的萨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蒂娜。尽管在小说中两个女性截然不同,但她们是有着两副面孔的同一个女人。蒂娜代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表象存在,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不得不表现出来的"超我",而萨拉是蒂娜去除伪装后女性意识里的反叛和独立的"自我"与"本我"。  相似文献   

5.
周浪 《青年研究》2020,(2):78-93
基于百度"戒色吧"的虚拟民族志研究,以性的主体建构为分析视角,关注男性青少年自我性满足有害观念生成的主体经验和实践。研究发现,自我性满足对青少年而言具有生理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不仅是生理问题,还关涉了长相、学业、工作、社交、家庭关系等社会隐喻;青少年基于生理和社会层面所际遇的不适体验而产生对中医、传统性文化和佛学等特定知识类型的偏好和选择,进而生成自我性满足有害的认知和观念,并以此发展出远离色情、注重养生和重建生命的戒色实践,以期实现改变自我和重新做人的价值诉求,体现了一种欲望管理和自我技术。建议对青少年性研究要"回到主体"。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2)
对人的价值的探讨,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就是大我和小我的关系,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人的社会价值也离不开自我价值,正确认识到二者的统一并努力实现人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妇女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知识群体,她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将起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从社会性别角度关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此分析性别角色社会化和社会文化、生活背景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并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知识女性,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女性群体.由于特殊的知识背景,知识女性往往希望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发挥,她们更需要在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但同时,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知识女性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依赖性和对家庭的依恋.在两种心理作用下,知识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表现出多样性与矛盾性.本文在综述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探讨了知识女性对社会角色的选择标准以及适应不同社会角色所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2)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女性的观念与行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女性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基础性条件后,她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职业女性成为觉醒的主体。随着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其对社会、家庭和女性个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 ,对浙江大学在读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 ,择业意向表现出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重视经济利益 ,认为自身素质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 ,社会责任感淡漠。择业中男女差异不大 ,学科差异不明显 ,择业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成才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作为五四的产儿和"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以绝对前卫的开放意识与惊世骇俗的叛逆行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我解放的"辉煌曙色"。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其代表作《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通过女大学生露莎和四位同窗女友从聚首言欢到风云流散的心路历程,宣泄了现代新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郁闷心情,流露出了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曾雪阳 《学理论》2013,(22):106-107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母系氏族社会的瓦解,父权的确立,女性逐渐从生活主体退变为以一种奴化的形式生存。人类社会的进步又动摇了女性的男权崇拜与妄自菲薄。在历经漫长的被奴役与损害的平静之后,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她们重新审视自我并且寻求超越的愿望日益强烈。现实状况的矛盾日益尖锐,改变两性关系秩序的要求愈加迫切。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可忽略的关键一环就是女性自身素质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最终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共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社会,女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特殊的女性群体,作为高学历的优秀知识女性,她们的婚恋心理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从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特点着手,分析了其婚恋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定位不明确、婚姻市场规律的影响、社会性别角色定位这三大原因,最后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未婚女研究生正常的婚恋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月琴  黄明娣 《学理论》2012,(13):11-12
社会发展代价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代价"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和价值追求的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所作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此所承担的与价值取向相悖的消极后果,社会发展与代价具有辩证关系,它们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并且具有共长性。研究社会发展代价的目的是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1)
随着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确定与上升,职业女性扮演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来自工作和家庭压力也更大,不仅危害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她们的幸福感。瑜伽锻炼注重健全的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能更好地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女性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尤其是在文科院系,女大学生人数占有相当比重。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她们自身必须克服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她们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充分调动她们对成才的强烈愿望,从而自信地面对自我,乐观地面向世界,树立成就自我与实现人生价值的自信心。教书育人重在课堂育人,育人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知识传授的同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6)
本文以社会分层理论为研究视角,以Z县回族的职业分层现状为考察对象,关注散居回族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地位。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对Z县回族的职业分层结构、职业获取途径和影响职业分层的因素进行调查,初步分析和讨论该地区回族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姚敏  刘玉 《学理论》2013,(29):228-230
清代为黑龙江移民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探讨黑龙江移民或流寓人口等问题时,广大流寓女性却被冷落一隅。从人物、婚姻、礼教观念、生活等方面对清代黑龙江流寓女性试做考察,得出清末民初,在民主解放的浪潮影响下,一些知识女性开始谋求社会角色的自我转变,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民社会和性别意识的发展,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价值体系也在逐步形成,并对社会、社区和家庭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女性NPO的社区参与有其特殊的运作机制,在自我意识与能力、资源支撑、制度保障、社区认同等层面,影响着社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女性NPO参与社区的组织化意识和能力是实现女性价值的前提,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女性NPO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在于:完善政策与法律支撑体系;有序与渐进——女性NPO参与社区的实现路径;互动与合作——女性NPO获取社区认同的策略;充分发掘女性NPO的精英潜力;以组织绩效作为对女性NPO提供支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地位性别差距问题。造成政治性别差距的显性因素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破除,但是形成政治地位上性别差距的隐性因素如文化、制度和人自身仍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去除我国女性政治发展边缘化隐性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中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创造有利的文化舆论环境;公共政策尤其是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防止产生无意识损害女性群体政治权利的问题;女性领导者自身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