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程恩富  刘召峰 《理论探索》2012,(4):11-14,18
马克思对现存世界"问题"的分析进展与他"未来构想"具体内容的演变具有"同步性"。"社会关系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凭借其拜物教批判理论,实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透视,并预测了这一"问题"不再存在的"未来"。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都只是"社会形式"的定位,对"社会形式"的"历史性"的揭示,以更加严密和有效的方式论证了共产主义"未来构想"的合理性。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作为"社会存在"的"拜物教现象"赖以存留的社会条件,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现实通达理想之路"的核心命意。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湫杰 《学理论》2014,(1):38-39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并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持有的观念形态继承了宗教(基督教)以抽象的精神观念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而都具有了唯灵论特征。因而,马克思把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看作是政治与经济领域批判的前提。在政治领域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把私有财产制度抽象人格化,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来论证自由和平等,从而使建立在这种抽象人格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等政治国家的政治理念日益抽象化,并支配着社会成员的头脑且企图实现所谓的普遍利益而具有唯灵论特征;在经济领域中,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最高峰,资本这一抽象的“死劳动”借助于雇佣劳动这一“活劳动”得以不断增殖从而具有了支配人的灵性。马克思对这三种唯灵论批判的意图在于提醒人们要搞清楚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态和观念形态之间的差别,不被抽象观念所支配,从而唤醒工人阶级的彻底的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层面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准确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关键。透过主客关系的不同视域来看,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有着三重哲学内涵: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生产关系;资本还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这三重哲学内涵分别对应着三个维度的理论诉求,马克思借助对资本概念的深入解剖,建立了三条严密的逻辑论证链,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目的并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在于:首先,通过对资本中对立与统一矛盾关系的辩证考察,完成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其次,通过对资本的唯物史观分析,完成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批判;最后,通过对资本蕴含的人本思想进行阐发,实现对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探求。  相似文献   

6.
使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理论。针对这一问题,当代国外学界存在三种代表性观点或批判:一是认为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是认为使用价值在本质上是马克思根据抽象人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形而上学,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逻辑,根本解释不了原始社会的象征交换;三是认为马克思赋予了使用价值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将其视为人类解放的最终依据。文章在逐一回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诠释了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海凤 《学理论》2012,(21):34-35
"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宁夏自治区委党校杨旭东商品拜物教及其衍生的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一向被认为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特有现象,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对立关系的特有范畴。那么,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正是在于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这一根基是由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以资本主义批判为基本内涵的"三大批判"共同构建的。可以说,正是揭示了隐蔽在物与物的关系的下的阶级关系的哲学批判,唤醒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行动主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正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历史性"本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正是揭示了保留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不可能性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扫清了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三大批判"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解问题上,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当今许多思想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放弃了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立场,因此也就决定了在思想上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路径的含混不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基本前提是人的生存、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批判原则,并由异化出发,循着对资本主义的资本、货币、拜物教和形而上学以及它们之间的谋和的思想路径,对现代性进行总体性的、本质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党内和社会上所存在的不正之风是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互相抵触的、还是相辅相成的?不弄清这个问题,改革就会出现理论上的混乱,改革便无法深入进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阐明商品拜物教是不是社会主又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并使人们盲目地为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支配、以至倾心追逐价值的增殖。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特有的生产关系物化的表现,决定着并反映于人们的意识。这种人们让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支配的现象,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罗伯中 《理论探讨》2006,1(5):48-50
国内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早年先后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他早年的政治哲学立场是卢梭式的民主主义立场;其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命题。通过对马克思早年所有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民主制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批判才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活动的中心;而马克思的立场与卢梭等近代哲学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但在官僚制国家与真正民主制国家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性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揭示人的对象性实践本质及人之存在的历史性,阐明了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其二,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人的本质,从而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框架;其三,是在一般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内涵的阐释。这三重基本的理论逻辑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3)
马克思结合实践的观点对拜物教的哲学批判,颠覆了整个旧唯物主义,为拜物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对拜物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抽象劳动,进而发现了剩余价值;而拜物教植根于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只有进入共产主义才会真正消亡。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延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批判角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路向。除此之外,该学派还存在着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非主流的研究路径,它在批判理论的建构、转型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使之遵循并发展了马克思文化阐释的初始路向,其文化批判才得以建设性地补充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重要维度。对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并未在国内外学界广泛、充分地开展。目前已经探讨了波洛克、诺依曼、格罗斯曼、基希海默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霍克海默、阿多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考察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有待加强与深化的研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含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重要地位的充足依据;紧扣专题的系统性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维向度的统一。正义的法权批判向度在批判自然法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正义的阶段属性,正义的社会批判向度指出了解决正义问题必须返回到现实的生产实践当中,正义的道德批判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从人性角度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反思。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启示是:分配正义是保障社会正义的基础,社会正义的实现要防止个体需求满足异化为对拜物教的追逐,个体正义感的确立需要对个体人性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串通《资本论》第一章甚至整部《资本论》的一条主线,也是铺垫马克思庞大经济思想体系的基石.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所谓商品拜物教,扼要地说,就是人们尚不知商品价值的实体为劳动,把它当做生产物的什么自然属性,从而把“人手的生产物”幻想为赋有某种自然属性的“社会的物”,认为它是在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操纵人们命运的主宰,而盲目地拜倒在这种“物”,面前,受其统治和作弄.  相似文献   

20.
仰海峰 《理论探讨》2003,4(5):27-31
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鲍德里亚认为,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仍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逻辑,这种逻辑并不能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符号支配一切的社会.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的主题就是要走出这种生产式的社会批判理论,以符号与文化批判替代政治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的这一分析,实质上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