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0,(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它为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重新审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厘清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历史影响,对于在现实中扬弃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吕海彦 《学理论》2011,(17):29-30
异化劳动是贯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主线。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四: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和人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4.
谭秀玲 《学理论》2012,(7):49-5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5)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发展不仅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使异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性进行了论述,通过借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中国当代劳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给予中国当代劳动的启示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避免劳动产品的异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生产过程的异化;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克服人的本质异化;建构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克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的高度,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些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反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进而从劳动者、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四个角度阐释了异化劳动的丰富内涵。新时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我们洞悉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底气,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9.
姚顺良 《理论探讨》2007,13(6):38-41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理论的具体语境,特别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演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以前"异化"经历了从"经济的日常观念"到"社会—价值的概念"再到"哲学的范畴—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对马克思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和布鲁诺.鲍威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异化思想萌芽到自己独特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单纯外部语境的产物,而主要是其实践批判不断深化(宗教和哲学批判—国家和法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理论上对异化根源不断追问(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即财产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1)
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论述异化理论,揭示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及他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作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贾格尔从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女性异化的四个维度,认为商品拜物教和资本主义父权制是导致女性异化和遭受压迫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3.
戚青丽 《学理论》2013,(19):73-7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现象。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的理论,仍具有争议性和不成熟性的缺陷,但这种理论思想却在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对前人异化理论的超越性和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这种争议性和不成熟性有利于打破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促进后继者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李思华 《学理论》2013,(10):72-73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简单的理解即指人自身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有害于自己。将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以及异化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原因来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及现实意义。通过对异化、异化劳动以及我国的诸多异化现象的分析,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5.
李爱华 《学理论》2009,(26):7-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3,1(6):28-32
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中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内涵着人类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的理论底蕴。由于分工意味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马克思对分工所作的社会关系分析,其基本意涵在于:从分工与生产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内在联系、分工与社会关系共同体、分工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等角度来加以考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社会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18.
郝瑞斌 《理论探讨》2008,42(1):47-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非对宗教问题"几乎根本未予考察",事实上,马克思正是藉"异化劳动"发展、深化了"宗教异化"的思想.彰显这个一直以来被遮蔽了的批判维度,有益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本真存在着的原初逻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詹峥  杨开元 《学理论》2009,(10):22-23
在马克思的新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异化”在《手稿》中频频出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前人的扬弃与发展,在《手稿》中以及之后的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分量。人们往往从否定的角度看待异化以及异化劳动,而对包含于异化中的对象化以及异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予以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当我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对象化、异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军  张伟 《学理论》2008,(22):50-51
马克思写于巴黎的《巴黎手稿》(又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它的一些理论和见解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通过文本历史分析)还有所欠缺。针对《巴黎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异化",本文从异化涵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异化的真正内涵这三个维度逐步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