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玲玲 《理论探讨》2012,(5):153-156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转型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呼唤,更是当代政府改革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深化政府公信力的理论研究,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践行步伐,对于转型期巩固和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营造和提升和谐官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面对转型期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挑战,必须尊重时代特征和要求,以现实国情为基本依据,以政治沟通为主要渠道,以公民参与为有效手段,理性选择适应于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和提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能力政府诚信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诚信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和源泉。诚信的政府将获得更大的公众信任,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树立廉洁、有效、公正的政府形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本文首先对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述,紧接着从发展阶段因素、政府自身因素、社会公众因素和传播媒介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引导公民社会发展以及提升政府的危机应对水平等方面对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职能活动的相关性在于,它是政府的职能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结果,政府越是高效地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就越容易赢得公众和社会的信任。只有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明确政府职能目标、调整政府职能重心和管理权限、转变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探析——以政府职能转变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职能活动的相关性在于,它是政府的职能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结果,政府越是高效地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就越容易赢得公众和社会的信任。只有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明确政府职能目标、调整政府职能重心和管理权限、转变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根基,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瓶颈,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有政府方面的、公众方面的、社会方面的等,但是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因素。因此,为弥补诚信缺失,打造阳光政府,重塑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以公民需求为本位公开公共信息,提升危机管理能力,同时培育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也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信力是关系政府形象和政府治理效果的重要内容,既与民众福祉相关,也与社会稳定相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府政务环境发生了新变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行政伦理视角审视政府公信力问题,明晰其价值逻辑、主体逻辑及程序逻辑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性,剖析政府价值实然彰显状况及政府行为、政府程序等影响和制约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行政伦理问题,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和增强广大民众政治认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期,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巩固政治稳定和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需要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明确公共政策公共价值取向、强化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共政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公民参与政策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追求政绩行为失范,导致政绩与公信力产生背离。委托代理关系蕴含的风险性,以及现实政治环境下压力型体制、行政权力有效制约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背离的重要原因。克服地方政府与公信力背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并以推进公众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协商治理作为重要举措,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赵晖 《行政论坛》2014,(1):8-12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追求政绩行为失范,导致政绩与公信力产生背离。委托代理关系蕴含的风险性,以及现实政治环境下压力型体制、行政权力有效制约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背离的重要原因。克服地方政府与公信力背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并以推进公众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协商治理作为重要举措,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种新的信任危机——网络舆论危机。如何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研究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找出一条利用社会资本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是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日益兴起,公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逐步增强,公共服务需求的内容及层次要求也相应地发生巨大变化,它们构成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压力。如何将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压力内化到政府管理制度及成员的行为规范之中,这是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确立以公民和社会为本位的价值理念,构建新型公共治理模式,在政治过程中实现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大指标。政府信用在于政府恪守职责,以有限的公共权力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堪忧,以政府政策、政府意识、政府职能、政府行为方面的信用缺失尤为常见。这与政府缺少现代行政意识、相关法制不够健全和封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有着直接关系,此乃当前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荣广 《各界》2007,(4):19-20
政府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公众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它源于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是各级政府的必然追求。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在一些问题处理上,失信于民,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探析政府公信力的内涵、评价标准和应对策略,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权威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重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政府在危机治理中,需要在行政理念、公共政策运作机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政府法制建设与管理、政府组织与运作、国际沟通与协调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提升其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次传播革命,造成传播资源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全民化,政府公信力面临严重挑战。为了应对无边界、难预期的社会化媒介的战略环境,政府建设除了通过经济绩效、社会和谐和政治民主获取公信度之外,更主要通过争夺传播主导权来培养政府获信力(获得公民信任的能力),塑造一个说真话、办实事与言行一致的诚实守信的政府形象,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确保政府能平稳度过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交织的艰难时局。  相似文献   

17.
行政忠诚作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保障行政组织的运行效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促进行政权力合法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症结就是行政忠诚的流失。事实证明,培育行政忠诚是政府公信力建设之源。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9,(2):66-72
政策谣言即未经证实合乎政策事实的民间政策传言;只有那些完全缺乏政策事实的政策传言才是真正的政策谣言,其他的属于准政策谣言。政策谣言的生发诱因主要包括政策价值的重要性、政策信息的模糊性、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政府公信力缺失等多个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助推了政策谣言的传播;政策谣言的典型传播机制主要有社会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等。政府应从五个方面提升政府的政策谣言治理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强化政策的宣传、解读与回应;提升政务信息公开水平;建立健全辟谣工作系统,分类治理政策谣言;加强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期。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是转型期的"能力悖论"困扰着中国政府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政府能力弱化严重,大量的政府能量流失、突出的能力错位、相当的能力惯性与惰性、明显的政府能力结构失衡和新的政府能力供给不足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需要系统规划、综合整治,治防结合、固现拓新和明确取舍、转化转移,优化政府治理,以动态平衡的政府能力供求有效地推进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