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些学者一般地理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狭隘的、不完整的。先秦时期儒道两大学派形成了丰富的、多样的天人模式,这种多层次、多形态的"天人"模式同样蕴涵着中国先人对社会发展深刻的、科学的思维和理解。正确阐发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天人模式的多维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合理把握与借鉴当代科学发展观所汲取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4)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开始提出儒道互补概念,并在其《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华夏美学》中做了进一步的阐发,萧萐父也在《道家·隐者·思想异端》一文中对儒道互补思想有所论述。目前,儒道互补已被认为是中国思想的一大特征,自其提出以来不断引发学者的聚焦和探讨,因此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探讨是极为必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儒道两家特征迥异,进路不同,但儒道"同源一体",纵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儒道两家思想从开创之初便呈现出既并立又互补的形态,故而其终极目标颇具共通性。儒道两家彼此互为补充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民族精神和文人情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大海 《学理论》2013,(20):30-31
儒家和道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而巨大的作用。虽然由于历史上政治、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以今人角度来看,儒道两家学说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若深究其发展历程,却可发现二者"同源一体"。从儒道两家学说的产生渊源、与巫文化的关系、与《易经》的联系等几方面进行考证,通过"儒道同源"这一主题来寻求儒道文化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5.
何华顺 《学理论》2010,(15):133-135
作为舶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融入中国文化,并且内化于广大群众,在客观上必然要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碰撞,直至融合,乃至产生合力。儒道佛在其产生或传入时就注重与民本相结合,化大众于无形之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儒道佛,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具有大众实践的逻辑。着重探讨儒道佛大众化和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阐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长利 《理论导刊》2015,(4):104-109
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有三个发展阶段:语言形式阶段,侧重文学语言特殊性的研究,借助文学语言的特殊组织,文学成为一个审美自治的领域,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为代表;本体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意义结合为有机统一体,文学具有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以英美新批评文论为代表;功能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社会精神结构之间的关系,文学处于社会精神结构的指定位置,通过阐释活动建立起文本与世界的联系,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3)
马列文论其实是一种"外指"的理论,它的对作品的分析体系中对作品和经济、政治、阶级、历史的联系分析是属于作品和世界(宇宙)的关系范畴,"人"学理论即对应于作品和作者的关系,又有作品和读者的关系,至于作品中悲剧和悲剧性的分析虽然指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但这种内容和形式也是"外指"的,而不是纯作品的"内指"分析。谋求马列文论在中国的突破和发展,没有必要放弃马列文论原有的"外指"优势,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景观下,马列文论的理论生成和发展的新范畴可以命名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论比较不只是文学自身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人的社会历史问题。我们应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正视自己的传统文论与他人文论的性质、特征和“长短”。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自我,建立自己民族的新文化。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主体文化立场的确立应体现在方法论上,否则,只是一句口号,空泛之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奏议文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范畴,并且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首先,历代奏议文颇有名篇,许多文章具有示范性与可读性,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应忽视的研究对象.其次,奏议文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奏议文的发展进程与文学史的发展进程相互关联.复次,历代奏议文具有思想价值与人文内涵,是丰富文学史研究、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最后,奏议文是中国古代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奏议文文体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2)
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形式主义文论家,但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在20世纪初他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陌生化散文小说。他的作品创作与理论研究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对应的,在小说的体裁、结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等方面体现了诸如"加密"、"解密"、"偏离"、"讽拟"、"位移"等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以什氏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以他20年代创作的《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为例,分析和阐述什氏散文小说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中党的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中党的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党的领导是核心,行政管理是基础,学术管理是关键。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搞好大学内部管理,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金梅 《学理论》2009,(23):76-78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读经”方式——“依经立论,借石攻玉”。所谓“依经立论”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所谓“借石攻玉”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而文化全球化亦是大势所趋。一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外一个民族的特征,亦是一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全球化进程将加快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推动文化更新和融合。因此,在提升文化的世界性的同时确保其民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储霞 《理论参考》2010,(3):43-44
就理论而言,党的建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穿的思想、观点、论断组成的科学体系,就实践来说,党的建设是通过党对政党建设规律的不断探索、认识与运用而前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权意识的演进与其对海洋的认知密不可分,海洋认知作为重要的引导性因素在海权意识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互为促进,历经海洋认知不断深化、海权意识走向勃兴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是我国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民族行政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变更性,包括民族的变更性,行政权力的变更性、行政区划的变更性、行政管理机构的变更性.二是不完善性.先秦时期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其行政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三是兼容性.这种兼容性表现在先秦诸朝采取兼而容之的灵活政策,实行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四是过渡性.先秦时期不仅是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期,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更的重要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最终确立了封建皇权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制度,并将少数民族纳入这一框架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张向奎 《学理论》2013,(18):42-43,46
人才是当今社会各个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观则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如何培养利用人才即人才开发的总的指导思想。任何国家的人才观都具有时代性,人才观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目前的人才观体系是在历史的不断积累沉淀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继承了历史各个时期优秀的人才教育思想,同时又是具备当前这个时代人才文化特征的现代人才观。提炼和分析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才观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对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9.
王瑞 《学理论》2022,(8):35-37
先秦时期,在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武等为代表。齐鲁哲学以儒学为主,兼有墨学和兵家学说,他们在人性论、义利观、民生观等方面提出了同异互见的思想,展示了先秦齐鲁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深研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史之后,就会发现其思维方式之纷繁复杂性、多种多样性,非一“静”字可以全面涵括。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家各派呈现出纷呈各异的思维方式,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争相斗胜、各显其特色。但是,最基本的分歧在于整体性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的对立、实测与反观直觉的对立。这种分歧主要体现于儒道两家与名墨两家之间。儒家从汉代起取代了法家的地位,以一种庙堂文化的形式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极富哲理的道家思想文化则以山野文化的形态,广为传播,与儒家文化交融。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