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9,(10)
二审生效刑事判决、裁定审查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之一,其程序的后置性能够更好地反向审视一审公诉、审判及二审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其较大的数据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检、法机关的办案规律和问题。通过优化二审刑事生效判决、裁定的审查工作,可以提升检、法机关的刑事案件办理能力,提升司法规范化水平,达成对刑事案件更为公正、公平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其不仅是对当前"侦查中心主义"的有力纠偏,也能"牵一发动全身"引领公检法三机关从侦查、公诉到审判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结合我国侦查工作的现状及审判中心主义对侦查工作的新要求,应尽快转变侦查观念、树立服务诉讼意识,提高侦查能力,理顺侦诉审关系、自觉接受监督,完善对违法侦查的责任倒追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程序与实体或者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直接牵涉到作为司法根本性原理的"依法审判原则"。传统的"依法审判"原则侧重"实体",视"程序"为工具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均具有巨大的限制性和不足。通过具有法哲学、社会学背景的法律解释学者谷口安平力作《程序的正义和诉讼》的研读,来对依法审判应具有的内涵及不足原则进行探讨,认为程序与实体二者并重,在一定条件下程序优于实体,同时程序正义应当是依法审判原则的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妥速审判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刑事被告妥速审判权。从法律规定及适用的情况看,"速审法"的主要进步在于:提高了民众的速审权意识,限制了未决羁押的期限,治理诉讼迟延初具成效;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治理方向避重就轻,保护范围狭窄,忽略侵害速审权关键因素,"减刑救济"的认定和适用存在争议,"限制上诉"措施不当地剥夺了检察官的上诉权。台湾地区刑事妥速审判法的进步与不足启发我们:应将迅速审判权作为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尽可能解决我国刑事诉讼中妨碍迅速审判的各类问题,合理界定速审权的适用期间,建立合理的审查标准,建立多元的速审权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文义 《学理论》2008,(20):78-79
刑事审判增加被告的首先陈述权,从法律上讲是丰富了被告人维权的内涵;从司法实践上讲是人权政治的法律保障。被告的首先陈述权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侦察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的法律结论更加科学、客观,特别是对于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控辩双方公平诉讼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诉讼调解对于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探讨我国民事审判中诉讼调解的范围限度,对于民事审判工作面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法律规定减少对诉讼调解的限制,扩大调解范围才是维护好社会稳定作到案结事了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以审判为中心",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方向。"以审判为中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构架,其与审判中心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追诉方,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追诉行为要得到审判的确认,就必须以审判为标准和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定会影响到侦诉关系。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检察机关既要与公安机关加强协作,又要强化对侦查行为的约束。构建新型侦诉关系,是应对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3)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各项诉讼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以实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权利的正确行使;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但是,我国的检察机关对于诉讼活动的监督还存在着不足。要从完善法律体质、调整检察机关内部结构、加强法律监督队伍的建设、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以符合现代化社会对诉讼活动监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诉讼被视为是纠纷解决的最正规方式。在此思想影响下,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农村普法和送法下乡使中国的农村发生着变化,然而对皖北乡村的社会调查与实证材料表明,农村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在解决民事纠纷途径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在乡土社会,诉讼及支撑诉讼的现代性法律知识和制度被抵御,其他社会冲突解决方式也并未因此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乡村共同体仍然存在、城乡“二元”格局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的基本状况仍然保留着以及诉讼本身固有的弊端则是农民不愿将纠纷的解决寄托于司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国军 《学理论》2014,(7):114-115
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基本原则的"新的刑事诉讼法",极大地扩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转变传统"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观念,在追诉犯罪的同时,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利,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回应权利扩张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张录荣 《学理论》2010,(4):116-120
公正审判基本人权视野下的司法独立,其全部目的是为了公正审判。为防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司法权本身也需要约束,因而司法独立也不是绝对的,存在公正审判的诉讼机制下司法受制的必要性,印司法要接受司法内监督和司法外监督。司法内的监督包括审级监督和再审监督,司法外监督包括媒体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其他监督等,而司法外监督以不代替司法审判、不构成对司法权的不正当干涉为底限。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共同统一于公正审判。  相似文献   

12.
支持起诉在法律文本中虽然始终被表述为基本原则,但在私益诉讼阶段其实已经丧失了实际效用。随着公益诉讼程序的建立,这种状况得到了转圜,支持起诉得以在公益诉讼中复兴。从宏观、中观、微观维度考察支持起诉的历史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一个从私益诉讼到衰落和公益诉讼再到复兴的历史。以支持公益诉讼的主体为标准,其类型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社会组织支持公益诉讼和企业事业单位支持公益诉讼,这三种类型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检察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的特别规则主要包括:检察机关是支持公益诉讼的第一责任主体,检察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的范围不受限制,检察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的主体身份具有双重性等。  相似文献   

13.
郭寻 《学理论》2012,(14):100-102
诉讼是法制社会保护实体权利的特别程序制度,是人们维护合法权益和解决争议的司法救济途径,然而在公民用法律维权的同时,出现了"好讼"这种假象,即恶意诉讼。由于我国法律上的缺失,恶意诉讼导致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因此寻找遏制恶意诉讼的路径和良策,更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制度;建立恶意诉讼民事侵权责任机制;建立刑事法律惩处机制;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制度;构建国家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玉  李麒 《理论探索》2022,(4):123-128
刑事诉讼案外人财产权保护是刑事诉讼程序正当和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目前立法中存在着案外人法律地位不明确、主体资格和实体权利范围模糊、权利实现的程序保障缺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其财产权的保护。要从三个维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案外人财产权的法律保障:明确案外人作为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保障案外人参与诉讼的主体权利;对案外人异议的主体资格和实体权利进行类型化,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统一标准、明确范围;完善案外人权利保护的程序规定,明确案外人在审前查控、涉财产审判以及执行救济三个环节中的程序权利。  相似文献   

15.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体现了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也是确立审判中心主义的必然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侦查人员很少出庭作证。要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必须对侦查权进行有效的司法控制,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化是较好的切入口,也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6.
赵东 《学理论》2010,(22):16-16,36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安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为保障,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公、检、法三机关执法环境的复杂服务意识的转变,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治安,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法院的裁决也提出了更新、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各有各的法理依据,二者并非天生的宿敌。舆论虽然可以影响法官的自由裁量,却不可能越俎代庖进行"舆论审判"。"舆论聚焦——领导过问——批示——法院遵从"的国情,才是"舆论审判"的真相。为了让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各得其所、并行不悖,实现维护司法公正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宽容对待舆论监督,反对以"规范"之名行"压制"之实;二要切实保障审判独立,让法律成为法官的"唯一上司";三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确保法律得到正确的解释和适用。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司法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审判中心主义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基本格局开始由传统的侦查中心主义开始向审判中心主义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因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了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改变了以往立法分散、电子证据采信率低的状况。电子证据入刑,对完善诉讼证据制度、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卉 《学理论》2012,(3):40-41
根据风险社会理论,全球进入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中风险发生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种种变化,并因此对业已建立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这些变化是什么,对现行法律制度形成了哪些挑战,都是值得分析的问题。风险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立法的无作为。此外,风险社会下,司法机关面对的一个困境就是无法可依。因为立法机关在风险面前的无作为,很可能导致一些因为风险转化为危机之后提起的诉讼,司法机关在审判时,发现此等诉讼在立法上完全没有规定或者规定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