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有一种思辨化和形而上学倾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构造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拯救实践"。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文本中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态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他始终坚持对实践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解,反对构造关于实践的一般抽象理论和各种思辨体系。明确坚持对实践理解的"实践的态度",将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关于实践的"实践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对于各种抽象的思辨实践哲学的研究倾向具有批判和警醒作用。这也是在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
"批判理论"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来观照"批判理论",揭示出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重继承关系——主体批判思想、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及人类解放旨趣。这种观照既有助于理清"批判理论"的理论定位,反过来又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赵聪  周立平  郑文宝 《学理论》2013,(10):106-107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关怀和润泽。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的思考与探索,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4.
张开 《理论视野》2014,(2):23-26
本文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条不同道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简单范畴"和"具体范畴"、对"劳动一般"的不同理解、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连续性及其实质是学界持续关注和热议的问题,南斯拉夫实践派从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际出发批判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漫画式理解,从而阐发了"回到马克思"的必要性,论证了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进而深刻地揭示了人道主义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具有非法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也不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资本逻辑不过是内在于现代性之中的否定性环节.按照康德、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的理解,三者对现代性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现代性的主题就是"人向人的复归".这其中包括"双重复归":即人从"神"那里的复归和人从"物"那里的复归.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第一个复归,而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第二个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纯粹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超越黑格尔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关键是"实践"概念。实践作为人的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既把思辨哲学的观念批判转变为社会批判,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批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路线图.在理论意义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现实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未很好地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批判地看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欧最早批判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学家,科尔奈开创了使用制度范式方法来分析描述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怎么运行的理论.理由是,经济改革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透彻了解传统体制下经济运行实况,否则不可能深刻的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明确应该做什么.本文力图对科尔奈的分析进行解读,还原历史,探寻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孔扬 《理论探索》2012,(2):34-38
"资本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把资本理解为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世界观,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考察《资本论》对古典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批判、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思想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存在论基础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把资本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经济学方法,只能是奠基于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自由在近代市民社会中获得建制化,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出现分离。如何协调"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成为当代政治哲学要解决的重大现代性问题。在批判反思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韦尔默指出现代性是永远不能完成的谋划,其批判和反思应理解为进入后形而上学阶段,而托克维尔提出的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则为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适的美好构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直接关系到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关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作深入研究。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及其颠倒逻辑,由此驳倒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点,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集中在对其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上,揭示出所谓的人权不过是市民社会成员的人权,并非普遍的人的人权,而是抽象人权;指出市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原则是导致金钱崇拜的关键,因此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的典型特征。对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实质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都是朝向人的解放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也的确为他探寻人类解放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任永刚 《学理论》2014,(6):142-143
《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突出地体现为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领悟"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不仅有利于对《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理解,也有利于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怀古诗的理解,进而可以对怀古诗的鉴赏和研究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其意义和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在对传统哲学的经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观,这就意味着理解杜威的经验观必然离不开对传统哲学经验观的讨论。以传统哲学的经验观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杜威对传统经验观的批判,来了解杜威经验观的出发点、概念的界定和本质特征,来进一步阐述杜威经验观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舒婷婷 《学理论》2014,(5):200-201
当前高校教育的"花盆效应"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批判的基础上张扬、重现了那些为现代教育所忽视或遮蔽的方面,其倡导的生活化、多元化、差异性、生成性等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和应对高校教育的"花盆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反思:实践解释学的理论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解释学是实践的、历史的、批判的、总体性的解释学方法.它对于批判各种教条化的理论性的、观念性的、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解释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它对于解决理解马克思多样化的解释模式与统一化的解释模式之间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践的解释学对于我们通过多样化的解释模式来寻求"整体性"地理解马克思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而这首先需要对实践解释学的理论特质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内容博大精深,从逻辑学的角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句话,概念的内涵越来越小,而概念的外延越来越明确。从一个中心语词"活动"和"教育实践"、"群众路线"、"党"这三个限制语词出发,阐述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张俊义 《学理论》2010,(29):112-114
霍布斯以经验主义方法在人的自然欲望与需求中寻找自然权利的根源,并以自然权利为核心构筑起整个政治理论体系。虽然他对于个体权利界定及对人性理解过于狭窄,导致了个人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奇异结合,但其自然权利理论仍然不失为构筑完整的社会批判系统的初步尝试,即"个体权利——共同体价值"批判系统。个体权利与共同体价值是密切对应、互为规定的关系,对二者内涵的不同界定体现于这一批判系统的演变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