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开拓对外传播新局面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一崭新的传播载体助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但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定型化国家形象延续、跨文化传播格局失衡等困境,在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理念等方面均存在短板。为此,须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新媒体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
《廉政文化研究》2015,(4):91-92
<正>在现代政党政治的背景下政党形象问题日益凸显,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又极大地助推了政党形象的重要性。新媒体重构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传播关系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生态环境,使传统的执政形象自上而下、单向度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公安民警的社会沟通能力是网络时代对公安民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新媒体时代公安民警的社会沟通能力主要由信息沟通、观念沟通、情感沟通、意见沟通、网络回应、形象传播、网络舆论引导七个方面的能力构成。新媒体时代公安民警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有助于与网民群众开展沟通,塑造网民群众满意的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9)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军人形象问题正在经受着新媒体的全方位考量。一方面,军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的形象被迅速宣传和传播,并赋予百姓更多的感染和感动。另一方面,个别军人的不文明行为也被迅速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加上别有用心之徒的捏造、歪曲、诋毁,军人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军人形象维护的新特点、新要求,维护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是我们这代军人所必须思考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把握大众舆论方向;提高维护形象意识;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Web2.0时代,社会化网络(SNS)和自媒体等新传播形式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体系发生较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真分析我国政务新媒体的特征与价值,提高其舆论调控、信息传播与社会公共管理能力,是当前社会公共治理研究与社会组织共同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目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应用是各级党政组织利用新媒体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公共信息治理的转型;同时,各级政务新媒体应用应该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公共信息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廉政教育基地应利用新媒体传播迅速、形象生动、受众面广、海量储存、实时互动等优势,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本文梳理了当前利用新媒体提升廉政教育基地效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升级廉政教育信息平台、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共享廉政教育资源、拓宽廉政教育范围、丰富廉政教育活动等具体途径,旨在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提升廉政教育基地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统媒体,一直被受众寄予厚望,并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媒介组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却日益显现出一些与其职责相背离的骄躁和不稳定来。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冲击下,突发事件频出,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形象。一方面,网络媒介作为突发事件的放大镜会加速推促媒介组织在泥泞中越陷越深;但是另一方面,组织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的传播工具,却也可以迅速帮助媒介组织摆脱困境,重塑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政党政治的背景下,政党形象问题日益突出,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又极大地助推政党形象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内涵与要义,阐明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应建构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可知新媒体时代执政党应建构更为民主、法治、高效、公开、廉洁和亲民的政党形象,而要深化这一形象建构就是要从原则上强化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力和引导力,从认识上切实转变形象的建构思维,从基础上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从策略上提升政党形象塑造的建构力。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类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党执政的一个基本环境,在这一全新环境下,政党形象生成与传播的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众对政党形象建构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党形象塑造必须要做出"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政治扁平化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民众对政治民主化和行政服务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新的政治生态环境下,政党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1)应建构更为民主的政党形象。执政党只有切实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以民主的态度对待民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组织文化及企业组织文化传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剖析,说明了企业组织文化传播对企业组织及企业经理人员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分析企业组织的文化特性和企业组织文化传播洋葱模型,明晰了影响企业组织文化的各类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经理人员对企业组织文化传播应持有的正确认识,指出企业经理人员所承担的组织文化传播职能。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推动着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社会性和个性化使党的统战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愈益凸显出统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媒体环境下,统战部门要注重运用新媒体资源搭建信息化平台,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新型人才队伍,建立与新媒体代表性人士的经常性联系渠道,多措并举,与时俱进,推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利和迅捷,给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要顺势而为,面对挑战,要积极应对。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努力搭建思想引领的新媒体平台,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积极回应青年学生需求、引领时代潮流,及时做好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推动着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社会性和个性化使党的统战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愈益凸显出统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媒体环境下,统战部门要注重运用新媒体资源搭建信息化平台,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新型人才队伍,建立与新媒体代表性人士的经常性联系渠道,多措并举,与时俱进,推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9)
本文围绕公共组织中的凝聚力建设问题,展开了层层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笔者首先分析了凝聚力建设在公共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后对影响公共组织凝聚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成员异质化、共同目标、需求满足、领导作用、非正式组织和外在环境等角度着手,最后围绕着这六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即以组织文化建设来消除组织成员异质化;通过愿景的塑造来加强公共组织凝聚力;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满足组织成员的需求;优化组织中的领导方式;以组织规范和制度建设来降低非正式组织的负面效应;降低外部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民主》2018,(11)
正新媒体以其共享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党派的成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各级组织班子成员大部分是兼职,组织形式呈"非紧密型"状态。开展党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力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广泛性优势,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及时发  相似文献   

17.
吴欣鑫 《学理论》2013,(11):160-161
"新媒体"新媒体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基础,以交互传播形态为特性,以非线性传播模式为重要特征,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将从网站、微博、手机等方面对新媒体与伦敦奥运的互动进行分析,在对新媒体与伦敦奥运互动关系的研究中深入我们对"新媒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形象,是指执政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等在社会公众中的抽象反映,以及执政党在执政运行中所展现的组织形象、作风形象、能力形象、个体党员形象等诉诸于社会公众可感知的综合性的外在显现。它不同于一般政党和一般政治组织的形象。其形象其有全局性、方向性、决定性的意义。执政党形象是旗帜.具有强烈的导向和力量整合功能;执政党形象是生命,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大学生廉洁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依托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而且要渗透到以新媒体架构的虚拟空间。新媒体在廉洁文化传播中具有监督、批判、引领和建设"四大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客观存在着传播的信息真实性难以准确界定、引发的舆论导向性难以科学把握、廉洁文化传播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传播的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等现实问题和发展难题。因此,我们要依托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凸显监督功能,彰显廉洁文化传播引力;拓展多元载体,形成廉洁文化传播合力;注重对接融合,提升廉洁文化传播效力,不断丰富和拓展大学生廉洁文化传播的载体和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廉洁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论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行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官僚制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行为关系更加复杂、行为主体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行为过程的环境适应性大为增强、行为结果的目标导向性更为明显。优化学习型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应该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树立与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现代领导意识,优化领导行为与其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