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11)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国家形式——城邦,古希腊人在城邦治理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类早期较为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人类历史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古希腊人提出正义和幸福是国家治理的最崇高追求,进而在实践中开创了法治与民主两个实现国家崇高目标的途径。在法治建设中古希腊人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在遵从均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守法;在城邦民主构建中关注法律在实现民主中的作用,在一定的排他性基础上注重提升和扩大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体制建设。作为人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既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不足之处,也有些积极因素,但其终究作为人类的实践成果而存在,并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占志铖 《学理论》2012,(6):81-82
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罗马国家一段早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王、库里亚民众会议、元老院等权力机构,显示了独具特色的罗马城邦宪制,并成为罗马共和宪制的萌芽。王和库里亚民众会议是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政治延续的结果,然而伴随着王权的强大和市民个体取代血缘团体参与政治,氏族联盟逐渐过渡到王政后期的城邦宪制。  相似文献   

3.
常莉 《学理论》2013,(11):24-26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中的正义理论也开创了对正义问题讨论的先河。柏拉图通过建立一个理想国,从城邦正义推论到个人正义,总结出城邦与个人正义的同构观,并用各种制度把这种正义稳固下来。但是城邦正义是否可以推出个人正义?柏拉图的正义是否能够实现?这种正义理论又有哪些缺陷?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后人解决。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人一直坚持着关于正义的信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阐述了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总体原则的思想,并建构了所谓正义城邦。正义城邦从一开始就具有虚幻性,注定要走向破灭,正义城邦理想的幻灭,与现实城邦的解体同步。对正义的神圣幻化和极端化,是对国家和政府的否定;而国家和政府的过分世俗化,是对正义的否定,同样将导致正义城邦理想的破灭。世界帝国、永恒正义、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正义城邦幻化与破灭的具体认识路径。美好公平正义社会理想不同于虚幻的正义国家梦想,应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0)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位于东西方国家交界地区这一敏感地带,与近东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加之与希腊本土城邦具有特殊血缘关系,这一切赋予了小亚细亚城邦特殊的战略地位。他们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在希腊本土城邦与波斯这两大势力之间,采取了灵活的策略。这也使得小亚细亚城邦与波斯、希腊本土城邦的政治关系复杂化,为希波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因。  相似文献   

6.
乔新娥 《学理论》2023,(5):45-49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两种神的对立体现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有责任维护城邦的公共权威,服从城邦的法律审判,支持城邦的公共信仰;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守心中哲学之神,捍卫个人的独立理性也是其内在追求。面对雅典城邦民主派的攻击,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罚,完成对于城邦忠诚与哲学信仰的双重殉道。  相似文献   

7.
杨敏 《学理论》2010,(17):157-158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而对十五国风中的男女之诗,异说颇多,其中影响最大,也颇受人非议者,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的"淫诗"说。清代,实证考据派和思辨派的兴盛,朱熹的"淫诗"说开始受到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8.
诗说周恩义     
2011年3月,周恩义退休前,兴隆台区委宣传部赠送他一本纪念相册。内容除了他任宣传部长期间的工作图片,还有宣传部每位同志的照片及“赋诗一首”。周恩义每每捧读这本相册,内心总是充满着感动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自1979年起,罗章龙开始发表回忆文章,并披露毛泽东1918年赠他一首七言古诗。在后续的文章或回忆录中,他又披露自己与毛泽东的诗交,这为学界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诗词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材料。但也正因为是回忆资料,当事人毛泽东又去世,别无旁证,对罗章龙凭记忆录写的毛泽东作品应该更认真对待,核实印证,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从执笔主体看,它们都出自罗章龙笔下。毛泽东七言诗是否真实存在?并且其还在邓伍文“恳谈”之后作了修改,这到底算毛泽东的作品,还是罗章龙与毛泽东的合作作品?罗章龙忆及自己与毛泽东1918年赴北京经许昌时的联句七绝《过魏都》是否有其实?他的诗集《椿园诗草》一书并未收入或附录此诗。罗章龙回忆与毛泽东同游岳麓山、朱张渡时,称“我们作了诗”,但所作的五律《初登云麓宫》收入了《椿园诗草》中。笔者认为,罗章龙所忆的毛泽东赠诗,无手迹为证,无抄件,无旁证与佐证(其妹妹不能算证人),其真伪值得再研究,诗句的改动之举近乎荒唐。而所谓罗章龙与毛泽东联句而成七绝《过魏都》、五律《初登云麓宫》,其所忆不实已基本清楚。  相似文献   

10.
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11.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时代,以"深圳速度"独占鳌头,完成了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大都市的蜕变.进入21世纪,随着循环经济、绿色GDP等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深圳在文化产业领域再次高高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其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芬油画村最为耀眼夺目.  相似文献   

12.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完整意义上的赠答诗出现在汉代,但事实上以诗赠答的风气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3.
王晓光 《学理论》2012,(3):114-115
在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中,讽喻诗最富有代表性,它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是我国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的杰出代表和里程碑。白居易的诗歌大多是反映劳动人民辛劳,反映人民疾苦,控诉统治者横征暴敛。对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命运关注和同情,这也是白居易诗歌的特色。白居易之所以能写出深受人民爱戴,令统治者为之切齿、变色的诗篇,除了他从不间断,以苦作舟地发愤学习,还在于他善于向古人、今人、人民学习,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白居易性格刚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也是他诗歌打动人心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与艾青,一个是英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作家,一个是中国新诗史上将现实主义与象征、浪漫相结合并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创作了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本文从爱国、战争残酷、人类生存这三个诗歌主题对他们的战争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他们战争诗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对战争诗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永平 《学理论》2009,(23):90-91
韩愈的交友诗更多地表达他对友情的珍视,对一己之情的抒发,对亲情的眷念和对自然的喜爱。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展示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传达出真挚、炽烈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哲学家邵雍的这首《山村》,依顺序嵌入了从一到十的10个数字,却并不显得做作或使人感觉枯燥。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6)
清代康熙时,程朱理学一度占据官方意识形态主流。姚炳能跳出此藩篱,治《诗》表现明显的汉学倾向,对《诗经》博物学乃至乾嘉考据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玉粉 《侨园》2014,(1):56-56
除夕守岁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习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做了多种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个人是自由的基础,没有个人的存在,就没有自由意识。古代希腊存在个人,存在基于个人基础之上的自由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关注到这一问题,是因为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观念的束缚。一旦我们抛弃这一框框,那么,古代希腊社会的个人及与此相关的自由就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