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自觉反映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我们现在亟需这种文化自觉,以文化认同召唤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但是,从深层次看,文化自觉的养成,来源于以什么样的理念、思路来改革文化自觉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其运行关系。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核心是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这为文化自觉的养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政府推行的羁縻、和亲、纳质宿卫、互市、朝贡贸易和武力征伐等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胡汉之间的大融合,将中华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巅峰,并对周边的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8,(4):76-84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严峻挑战,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革,是城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性转变,是城市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转型。通过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转型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包容性城市治理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均衡发展、强调对多元化、异质性的包容、突出城市发展成果为所有人"共享"。以包容性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转型,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挑战。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9)
辽代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政权,其主体民族从数量上看在国家内部也是居于少数民族地位。辽代统治者对民族问题却处理得比较成功。有辽一代二百年,大部分时间里各民族都能够和谐共处,民族矛盾始终居于次要地位。这一方面归功于其成功的"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没有实行激烈的民族压迫政策,顺应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政治要求,因而得到各民族的响应和拥护;另一方面,宗教特别是佛教在辽代各民族间的广泛传播,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民族政策的润滑剂,共同的宗教信仰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拓者,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是通过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时代民族文化的基本方针;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综合素质;三是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6.
多I萍 《学理论》2012,(3):131-132
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学校教育在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如何防止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并积极地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解决民族成员的心理不适与精神困惑。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普世性知识,又要兼顾到地方性知识,但目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民族文化需要被重新认识,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7.
畅鹏 《学理论》2013,(13):66-67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讨论,不能将其全盘否定,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相关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讨论,支持与反对的双方应在讨论中反思不足,融合双方建设性意见,提出更加切合实际、完备缜密的应对我国复杂民族及民族关系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理论及政策。  相似文献   

8.
推动包容性增长是国强民富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及由来“包容性增长”即“共享性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有单一的经济增长。它的要义在于,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重视社会稳定等。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民族地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把弘扬民族文化,服务牧区群众作为重要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唱好“重保护”、“广活动”、“出精品”、“促发展”四步曲。  相似文献   

10.
李佳静 《学理论》2010,(20):90-91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伊始到清代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之中它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固然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当然,这样一支少数民族在入土中原的过程中民族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就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窥探满族丧俗的变化历程,探寻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思维向度呈现出"便利性""有限性""简缩性"等偏误,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一种手段或商品,造成其远离了社会成员生命生活之果。为促使社会成员民族文化认同自觉之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统一"传统、未来、现实"和空间上兼顾"文化个性、时代精神、生活品质"的"三位一体"思维路向,并通过构建"化民成俗"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结构体系、培育"心灵反思"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依托载体、凸显"乡镇基层"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力量来加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凸显,除了客观背景制约以外,政府模式是一大原因,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摈弃传统发展模式。遵循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逻辑,分利集团造成国家经济衰退,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对分利集团进行有效的制度制约。强化市场型政府和中性政府都有不足,包容性政府才是包容性增长的制度保证。构建包容性政府,应该先从中国包容性文化中汲取营养,然后通过政府法治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政治多元化改革来合力建构。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民族文化资源各异,因此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走独特的发展之路。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可向两大方向发展:对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应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为主;对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民族地区,应优化民族文化资源配置,培育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化体系。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化方面,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一是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二是确定主导性文化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三是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四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在形成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凝练的部分.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张辉 《求知》2011,(2):38-38
组织工作“包容性增长”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为党员、干部、人才公平合理地提供组织资源和发展机遇,缩小潜在差距。从广义上讲,是指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满意”(即让党满意、让干部群众满意)为追求,推动组织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宪昭 《理论视野》2007,87(5):27-29
我国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各民族和谐的文化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我国和谐民族文化关系首先要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并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7)
本文通过调查民族中学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应用的现状,发现其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应用仍处于浅层阶段。为了能够让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在学校场域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加强教师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应用的专业素质;学校、社区与家长共同构建民族文化学习环境;采取融入式的统整课程方案,合理分配民族文化课程时数;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科 《各界》2009,18(7)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有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练习不认真,甚至异习练.本文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更好地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任何文化形态的创造都不能够脱离民族根基,文化品牌的内涵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自觉;有助于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要发挥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作用,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强化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着力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丰富和强化民族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让品牌的力量能够更广泛地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国际社会广泛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来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任意以一种强势文化来改造民族文化,这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特征的丧失和消亡;二是片面强调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拒绝吸纳外来文化的有益养料,这将导致民族文化走向倒退与衰落.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既要冲出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从国内外别的民族文化中吸取新鲜的养料,又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