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有利于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我国刑法中还没有规定该制度.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该在刑法中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刑事前科消灭制度.  相似文献   

2.
国外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之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在前科消灭的方式上主要有法律规定而消灭、法院裁定而消灭、注销记录而消灭等三种方式。联合国关于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制度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和《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中。目前,各国在前科消灭的机构、条件、期限、程序和法律后果等方面规定较为详细。分析、借鉴外国对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经验,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最大程度减小刑罚适用对未成人犯罪主体的负面影响,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类犯罪主体实施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与前科消灭应是应然和必然选择,这既符合《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的宗旨,也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犯罪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从惩罚主义走向保护主义是各国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上通行的做法。刑事犹豫制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制度,有利于消除刑罚所带来的“烙印效应,”在报应与功利之间找到了较为恰当的结合点,在适当的惩罚的基础上为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寻找到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讨论和研究,但对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单独犯罪有很大的区别,如犯罪目的容易实现、犯罪参与人的贪婪欲望强、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等,给社会、家庭带来更加不安定的因素和隐患。从多年来我们办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案件占了极大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难题之一,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稳定、法治哈尔滨建设及市民安全感的提升。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了剖析,进一步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以期对预防或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心智和生理都不健全,所以对未成年人犯罪承担的刑事责任必须区别成年人对待。本文从古代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刑罚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玉见  姜岩 《学理论》2010,(27):168-169
刑事和解制度从起步到较为全面展开仅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与此同时,作为刑事和解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的刑事和解制度也理应得到迅速发展。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角度出发,探索刑事和解在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运用,以期构建适合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2)
强制报告制度的出台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提供了破题之策,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新生制度的不足之处。为完善强制报告制度,需要从制度的要件进行探讨,分析现有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总结该项制度的完善建议;检察机关中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能够与多行政部门与社会组织进行沟通,共享未成年人保护信息,开展强制报告制度推广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升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四川省部分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多发态势,给四川省的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结合调研情况,从金钱、道德、地域环境等原因分析,四川省未成年人犯罪除具有一般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外,还有自身显著的地域特点及发展趋势。应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为出发点,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和司法保护体系,健全家庭结构、营造和睦环境,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未成年人生存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处遇的不同系统运作,从而不可避免产生系统理性的冲突。系统间的结构耦合机制可以弥合这种差异。但结构耦合不易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福利主义政策失败便是例证。现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与改造未成年人的社会政策存在系统冲突。未成年人犯罪处遇可以通过系统论进行分析并改造。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判断不能舍弃,但可引入具有未来事项判断的反思法模式和关系性程式,以弥合犯罪惩罚与犯罪人处遇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造成了巨大影响,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多样化等趋势.这些趋势之形成除了网络环境不够完善之外,更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闲散的未成年人为社群所排斥和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必须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网络,积极帮助未成年人形成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3.
沙莉 《学理论》2013,(7):111-112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我国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生活备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着单个家庭的幸福稳定,还会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应当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深入探析,进而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对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苏联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1987年比1967年增加1倍。1987年共发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万起,在全国整个刑事犯罪的比例中占9-10%,其中偷窃、抢劫占20-25%。一些专家分析,苏联未成年人犯罪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未成年少女犯罪情况增加。其中有些犯罪的类型和手段同男性未成年罪犯一样,如抢劫并对人身造成伤害。二、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如绑架,乘  相似文献   

15.
唐瑞 《学理论》2014,(2):101-102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对此,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不能与成年人犯罪混为一谈,在刑事立法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保护未成年犯罪人权益的观念,努力达到惩罚与保护相平衡,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刑法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探索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罪挽救的公诉制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诉讼价值改革,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完善公诉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并对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的实践构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郭维嘉 《学理论》2013,(24):121-122
刑罚轻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我国立法和司法都需要遵循的规律。刑罚轻缓化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更应予以凸显。未成年人因心智的特殊性,在法律上对其犯罪应与成年人犯罪区分对待。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施行前,我国刑法已然对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保护,虽然不够完善和全面。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于对未成年人的刑罚轻缓化有了更多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4,(10)
<正>随着宁夏自治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加之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严峻,且已成为阻碍宁夏自治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所不容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部分规定过于笼统,权责不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因素;学校教育方法不当,也是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有些家长由于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了解了未成年人犯罪新的主要特点,原因既有自身的,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针对“新特点”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井绪英 《学理论》2012,(21):89-90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科技突飞猛进,文化日显繁荣,社会变迁和转型加快,诸多社会问题逐渐出现,社会矛盾和问题聚集,犯罪率上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凸显。未成年人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犯罪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缩影及教育文明程度的标志,它能真实而敏感地反映出该社会的文明水平和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