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传统社会"私学"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及知行观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思考,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既对传统社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现代化与儒家思想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是典型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 ,国家状况与特征使该国领导人意识到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从东方文化中寻求现代化的文化价值依托 ,并汲取西方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文明成果。新加坡领导人科学审视了国情与儒家文化的价值 ,在确立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同时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本土化、社会生活化与现代化 ,使之成为新加坡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对儒家思想的借鉴与创新 ,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儒家文化的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法学对现代西方社会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质疑,有其特 定的思想主旨。应理性对待后现代法学,其有应加以批判之处同时也有合理的一面,为现代法学研究提供 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和谐教育的提出感召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包罗教育的各个领域.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9)
陈独秀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了这种礼乐秩序。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而空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6.
孔祥香 《学理论》2013,(5):241-24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孔子在一生治学中,体现了一个宏伟的教育理想。这个宏伟的教育理想包括了理想的教育目的,以及用理想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目的实现。这种对教育的认知,在今天依然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艳 《理论导刊》2005,(11):86-87
文化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教育过程是人类文化传递和建构的过程,人类总是借助教育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传统是历代延传下来的深层文化积淀,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文化传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前提,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前提,接受传统,根据民族的文化传统来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8.
孔子仁爱思想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僵化的缺陷,孔子仁爱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正是弥补高校教育工作不足的重要路径,也是凝聚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精神瑰宝。因此,通过研究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高校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如何运用孔子仁爱思想,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孔子仁爱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部分,这里的仁爱出于情感又超乎情感,是道德理性的体现。仁爱思想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也是凝聚中国精神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周娜 《理论导刊》2023,(12):127-134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新一代智能技术赋能下,思政教育获得了“数字之形”,“可见性”增强,但也带来了数据代言“副效应”,主体在场的“虚假性”被遮蔽,思政教育在现代化转型中陷入“象征性在场”的泥沼。从本质上看,“象征性在场”是思政教育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离场方式,是传统“我不在场”在技术之维的现代异化。之所以会产生这一问题,根源在于思政教育在现代化转型中未能处理好“资源属性和价值属性”“符号互动和意义互动”“界面空间和实体空间”“数据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多重内在张力。走出象征性在场困境,需要以超越可见思维重塑思政教育,在由“物”到“人”中“超越有形”重塑思政育人系统,在由“技”入“道”中“超越有限”重建现代人机关系,在由“身”及“心”中“超越功利”重构底层教育导向。  相似文献   

10.
郑正  苑萌萌 《学理论》2013,(2):233-234
孔子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仍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对现代领导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伟  江静 《理论探讨》2005,(5):112-114
现代领导观把领导看作是权力、责任和服务的统一体,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领导者如何行使好权力,履行好责任,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是当前领导者本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现时代的社会要求,有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的中庸、道德修养、重民等思想,与现代领导观还是有着内在关联性的,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建云 《学理论》2009,(10):30-31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对这一理论加以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为现代化建设赢得了先决条件,然而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工业发展,城镇化进程,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当今,由于科学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所以,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精神是杜甫思想的精髓所在.这种"人文关怀"精神首先是站在儒家思想中心--"仁"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诗人困守长安时期与百姓在一起的困苦生活触发了对底层贫民的同情心与谴责腐朽政局的正义感,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使他悲天悯人,不但对苦痛"推己及人",而且情愿"苦身利人".长期不懈的诗歌艺术追求让其用审美的目光观察万事万物,"民胞物与"是杜甫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胥桂君 《学理论》2013,(18):44-46
沈家本是清末的修律大臣,多年的科举之路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信不疑,同时他也看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法律,在他十年的修律工作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他在修律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西方法律思想的异同。以沈家本的儒家思想为视角,分析沈家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变革,也希望这样的分析能对更加深入地研究沈家本的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3)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针对儒家思想在个人层面的渗透进行探析,体味儒家文化中丰富优秀的思想资源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8)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完善,旅游者道德意识薄弱,不文明行为增多;旅游资源的破坏,浪费,不合理开发;旅游管理的缺失,黑导、黑社、零负团费等等一系列问题屡禁不止。我们可以把儒家思想应用到旅游业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义",把儒家思想与旅游主体、客体、介体相耦合,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支撑,以施仁、取义为目标,与旅游结合,调和旅游业的发展,去糟粕,集精华,促进旅游业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设备和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教育民主化,(2)教育多样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终身化,(5)教育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价值观的作用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方向的明灯,是指引道路的指向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自古遵循的传统,在21世纪,依旧作为流淌在血液中的价值观,被中华民族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与诸多儒家思想精华有契合之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群众,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注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文轩 《学理论》2013,(8):35-36
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整体中国人思想与精神世界的主导,已历经千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至今仍坚信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儒家思想核心精神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所起到巨大影响和塑造作用,当下社会亟须传统儒家优秀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王柯敏 《理论视野》2013,(11):18-21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推进目标上,要从“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转变为“为教育现代化而信息化”;在推进方式上,要从“教育部门自己推进”转变为“政府、学校、企业联合推进”;在推进导向上,要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并突出革命性影响、应用驱动、机制创新、试点引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