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帅  杨健民  王男 《学理论》2013,(11):79-80
当前我国高校的群体性事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建立一个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事前校园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是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不二法宝。构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有效路径如下:建立校级领导小组及群体性协调指挥办公室;加强校园预警机制的预案建设,增设总体预案及分类预案;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高校间及高校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加强校园管理的社会、政府参与度,形成新闻发布制度。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1)
"互联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是以互联网媒体、社交平台为媒介,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预警体系及处置流程,创新了高校廉政风险预警的载体,重塑了廉政风险信息采集的结构,实现了"计划性防控"向"需求性防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10)
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舆论的特点表现为舆论扩散的迅速性、舆论群体的高知性、舆论议题的多样性、舆论影响的破坏性、舆论关注的广泛性。在剖析目前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缺陷及不足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原则和路径,构建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健全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高校舆论队伍建设机制,建立舆论恢复重建机制,为化解高校风险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3)
高校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高校学生人身安全、培养学生危机意识、维护高校声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造成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国内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提出对策如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共危机处置的阶段划分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亟待加强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了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应当科学认识政府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置危机管理程序.政府危机管理依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储备、预警、控制和恢复4大阶段,针对政府危机处置的程序,可以从10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新阶段,河南省鹤壁市公安局围绕执法为民这一主线,加快实现公安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逐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灵敏的预警研制、危机处置、安全防范和行政管理、便民服务的工作机制体系,实现了在2004年全市现行命案一破一的基础上,2005年1-9月份,现行命案侦破率继续保持在100%,名列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及市委、市公安局有关精神,公安普陀分局以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探索实践科教强警战略为动力,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目标,坚持改革、锐意创新,扎实构筑“五大体系”,全面推进普陀区“平安建设”。一、构筑集成的指挥巡逻体系。普陀分局大力秉承连续多年社区警务机制改革形成的“屯兵街面”、“弹性勤务”的优势,依托初步建成的“集聚、辐射、联动”的信息化指挥调度系统,努力实现从指挥、巡逻“两张皮”向实时互动一…  相似文献   

8.
应急调度指挥工作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首要环节,处置能力强弱、效率高低将直接决定处置工作成败。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下,铁路公安机关要提升应急调度指挥能力,就必须切实将科技信息化建设置于最优先的位置,做强指挥中心这个关键,打牢情报信息研判这个支撑,发挥预案准备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优化实战演练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浅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娜 《学理论》2010,(12):175-176
现代高校图书馆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还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对教育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积极思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与动力,全面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进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2.
王军妮 《学理论》2014,(2):261-262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和SCL-90问卷研究了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策略:一是重点地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二是建立针对高危群体的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迅速高效的危机事件处置系统。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前哨,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全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和首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主要由预警信息搜集子系统、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警指标子系统、危机警报子系统、危机预控对策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构成。在建立与完善科学、合理的公共危机分级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可以构建相对严密的公共危机预警四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做好警情处置,尤其是妥善处置动车故障区间停车、闲杂人员入侵高铁线路、精神病旅客滋事,以及涉爆、涉枪、涉恐案件等风险大的警情,既是铁路公安机关的一项日常业务工作,更是每个岗位民警应知应会应做的基本功。对此,我们总的要求是报告及时、指挥有力,高效运转、严格规范,处置果断、减少危害。具体来说,要抓好增强意识、高度重视,迅速报告、及时跟进,精心指挥、逐级负责,分类规范、相机处置,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强化保障、完善预案,注重证据、自我保护,引导舆情、化解危机等八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7,(4):82-87
信息社会的公共危机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实现信息沟通的公开透明,还要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协同治理,并且要求能够做到未雨绸缪,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等。而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安抚沟通社会公众,动员社会力量,修复政府形象,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支持与合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信息化社会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不过,目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也面临意识狭隘、能力欠缺、缺少专门的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信息沟通不畅、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等困境。完善政府网络公关应当从政府、公众和网络传播等三个层面统筹考量:从政府层面看,需要强化网络公关的意识,整合网络公关力量,培养专业人才;从公众层面看,需要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和法制观念的合格"网络公民";从网络传播层面看,要优化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系统,丰富网络宣传的手段,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徐令彦  秦艳平 《学理论》2010,(11):98-99
要推进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探讨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特殊规律。我军要通过走"军地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我军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注重后发优势;要突出重点,以指挥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精心规划;要搞好科学的顶层设计。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业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大背景。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信息化步伐,尽快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融合,是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正确途径。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模式创新两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危机事件的空发性、不确定性、次生性和扩散性等特征决定了危机治理的复杂性,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危机治理强调事件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同时也在逐步加强对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分析,但对危机事件社会心理影响,尤其是非常直接受害者的心理影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融整合性分析,在风...  相似文献   

19.
蓝维鼎 《学理论》2011,(1):252-253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教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调查及反思,大胆引用危机预警理论分析了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和探讨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危机防控及转化基本思路:一是在认知层面通过全面把握原则,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等进行认知评价;二是在深入层面通过预警应对机制,做好潜在危机与突发事件的防控应对;三是在恢复层面,通过修复回归,实现有效转化。基于人本视域,整合多元视角,依据学生特点,提出可逆性转化途径,初步形成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转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